什么是敬谦修辞手法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什么是敬谦修辞手法

[定义]根据对象的不同(如长辈、晚辈、朋辈、上级、下级等)选用带尊敬或谦虚色彩的词语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方式。汉族在人际关系上崇尚扬人抑己的言语行为,因此使用敬谦十分普遍,影响至今。一般来说使用敬谦要受到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乱用。

[例释]敬谦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分为两类:

(1)敬辞(敬词)。在长辈、上级、朋辈等面前使用一些对人表示尊敬和礼貌、客套词语的敬谦。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汉语敬辞之丰富,使用之广泛,是世界少见的,而且大多有特定的词语和固定的用法。一些名词如“阁下、夫子、大人、足下、尊驾、先生、君子、翁、公、老”均表示敬意;在称谓前加“令、尊、大、雅、高、贤、贵、惠、佳、宝”等修饰语表示尊敬;在动词前加上“谨、敬、请、幸”表示礼貌,等等。

例1:紫琼含笑道:“尊驾此话固非强词夺理,但你可知宋素是何等样人?”(李汝珍《镜花缘》)

例1汉族人如果对人直呼其名,常被视为不恭的行为,古时更讲究,必须以对方的字号,或根据对方的性别、辈分、官衔、爵位、封号乃至对方的物件为代称,以表示敬意。例1的“尊驾”就是以“尊”字系在对方的车乘前,作为称谓,以表尊敬的。

例2:八二年十一月下旬,我有幸参加在苏州举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会”,收获很大,因成七绝四首:其一、其二献叶圣老。……

当今夫子出姑苏,笔舌耕耘七秩余。沾溉后生何止限?子孙长读叶公书。

一代宗师叶圣翁,教坛领袖树高风。“导儿”妙喻开茅塞,胜我萤窗十年功。(《语文战线》1983年第1期)

例2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敬称很多,有在姓氏后系上“老”、“公”的“叶老”、“叶公”;有在姓和名之后系上“老”、“翁”的“叶圣老”、“叶圣翁”;有在名之后系上“老”的“圣老”。本例用了“叶圣老、叶公、叶圣翁”。这充分表现了人们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爱戴之情,也体现出当今敬辞依然丰富多彩。

(2)谦语(谦词):在长辈、上级、朋辈等面前或在一定场合使用一些对己表示谦虚、自卑词语的敬谦。

汉语谦语也很丰富,使用也很广泛,也有一些特定的词语和固定的用法。如附上“鄙、拙、敝、愚、贱、小、钝、窃、薄、微”等都表示出谦虚、自卑之情。

例3:那人到门首下马,向王冕施礼道:“动问一声,那里是王冕的家?”王冕道:“小人王冕,这里便是寒舍。”(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例4:老人顿时悲戚起来:“小女原是地质勘察队员,工作之余,酷爱奇石,可恨天不假年,不幸患上了血癌……”(晓帆《石痴》,《200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例3王冕自谦“小人”是与明清时代作为敬辞的“大人”相对的说法;“寒舍”表面有清贫住宅的含义,实质还是自谦,表示王冕对来访者谦逊有度的修养。例4老人对旁人称呼自己的女儿为“小女”,用的是谦语。

敬辞和谦语经常在社交场合、人际对话里互动交替使用,运用恰当的话,有净化交际环境、提高交际功能的作用。

例5: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赐,不得一见,己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罗贯中《三国演义》)

例5是有名的“三顾茅庐”故事的最后“一顾”。刘备求贤若渴,敬称诸葛亮为“先生”,而自谦为“汉室末胄,涿郡愚夫”,说先生是“大名”,自己是“贱名”;诸葛亮则敬称刘备为“将军”而自谦为“南阳野人”;刘备将来访说成“晋赐”,诸葛亮将刘备的到来说成“枉临,不胜愧赧”。两人初次见面,你用敬辞,我用谦语,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两人的礼仪教养尽显其中,使会见气氛融洽,达到极佳的效果

[辨析1]敬谦与敬词、谦词。由于表示敬谦的词语大多有特定的词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已经定型,直至今天在书面语里有的还在使用,如“大作、宝号、惠顾、高见、令郎、千金、久仰、芳名、雅正、遵嘱、海涵、拜读、阁下、大驾”;“拙作、拙见、不才、在下、后学、犬子、小女、寒舍、少礼、错爱、哂纳”。目前对这样的现象无非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应当属于词汇现象;一是认为敬谦有明显的修辞作用,且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派,应该立格。

[辨析2]敬谦与曲指。见“曲指”条。

[辨析3]敬谦与特称。见“特称”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