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主簿,被诬告辞官归家,后调补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尉,卒于任。其诗在当时就传于乐章、布在人口。《全唐诗》录其诗六首。
此诗一说为处士朱斌作,其理由是唐代选本《国秀集》卷下收此诗,题作《登楼》,署名朱斌。不过《登楼》系泛指,《登鹳雀楼》系确指。《全唐诗》中以《登楼》为题的诗近十首,除朱斌外,都不是写鹳雀楼的。以《登鹳雀楼》为题的诗约六首,所以就写鹳雀楼而言,以《登鹳雀楼》为题,更符合原貌。再说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与王之涣的家乡绛州(今山西新绛)离得很近,而且交通非常方便,王之涣登鹳雀楼合情合理,所以在没有发现新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将这首诗的著作权归于王之涣。
鹳雀楼旧址在蒲州古城西南城上,共三层,为北周大将军宇文护所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诗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
前两句写景。起句写山高。山指中条山,其西段兀立于运城盆地与黄河谷地之间,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说“白日”,不说“红日”是因为读起来更好听,因为这句诗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白日”正好符合“仄仄”的要求,而“红日”则是“平仄”,虽然不违背格律,但是总没有“白日”那么短促而响亮。再就是说明山之高,“白日”当空,山就渐渐把它挡住了。句中的“依”字也值得注意。它有依傍的意思,同样也有依恋的意思。依傍在山脊上的白日,它还舍不得很快下山。
次句写水远。黄河流经山西时,是由北向南,奔腾咆哮而来,但是流过蒲州以后,就开始由西向东,直奔大海而去。所以“黄河入海流”写出了鹳雀楼下,大河东流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的视野非常开阔。
三、四两句承上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学道理。看来当时诗人是站在鹳雀楼的第二层,为了能将白日西沉、黄河东流的景象看得更清楚,诗人接着登上了最高层。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正因为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的句式完全相同,所以读起来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首诗全都采用对偶句,读起来不觉得单调,是因为两组对偶句的形式是不同的。前两句采用了工对的形式,即同类词两两相对。后两句采用了流水对的形式,即两句诗共同说明了一个哲学道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