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祝英台近》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作者:辛弃疾 栏目:辛弃疾诗集 2020-02-14 10:17:01

祝英台近

辛弃疾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词以豪迈奔放见长,而他于婉约词也是当行里手。《祝英台近》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晚春与爱人分手后,无法摆脱惆怅烦恼。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我每天都在祈祷,快赶走爱的寂寞”,与此词怨情相近。词除首三句略约交待分别情景,通篇皆作女子痴怨语状,难为作者把女性心理和口吻把握得如此深刻,描写极有分寸,绝不逊于写出《春怨》的金昌绪。

爱人在分手时分擘信物以示坚贞,是古代的习俗,梁代陆罩《闺怨》云:“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云:“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北宋秦观《满庭芳》:“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写的都是这个,《玉照新志》记云:“春日,诸友同游西湖至普安寺,于窗户间得玉钗半股,青蚨半文,想是游人欢洽所分授,偶遗之者”。前三句写的便是女主人公在暮春与恋人离别情景,“桃叶渡”和“南浦”都是别离地方的代名词。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以陈时盛传的王献之为其爱妾桃叶所作的一首恋歌而得名(歌事见《隋书·五行志》),南浦则出江淹《别赋》,均不可指实。“烟柳暗南浦”不但是写春深渡口景物,而且令人联及”送居南浦,伤如之何”(《别赋》)而感觉体味到女主人公情绪的黯然。

以下就细微刻划别后心理。“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二句以托辞得妙,反映了伤心人十分敏感的心理。她说怕上层楼是因为风雨的缘故,其实如果心情很好,何尝不可以“满川风雨独凭栏”(黄庭坚)耶!表面怕风雨,深层的原因却在于不胜寂寞,才怕遇到坏天气的。在风雨中落红成阵,然花开花落,有谁管得,说“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不是无理之极么,都成情至之痴语。春归与黄莺何干,“更谁劝、啼莺声佳”,却怨黄莺,又是无理痴情的妙语。于是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之际,乞灵于简易的占卜法,“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大凡有苦恼无法解脱的人,都有这点儿迷信,就是不迷信,也抱住不妨试一试的心理去接受指点,这就是许多简单骗术如手相、面相、算命、卜筮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词中描写的动人处,在于女主人公的占卜,完全是认真地自欺。当她顾影自怜时从镜中看到花,便从鬓边取下来点数花瓣,预卜爱人归期,那办法或是约定俗成的,或是她自个儿临时规定的,本来不可凭据,可笑的是,她才戴上那花,却又立刻怀疑计数有错,要把来重数一遍。异常之举,原是基于一种普遍的心态,那就是神经过敏,与“尤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同妙,情事因生活的美而成为永久。女主人公的自我安慰是无力的,词即以她的梦呓作结,她带着哭声埋怨春天故意捉弄她,把春愁带来而不带去,就象系铃者不肯解铃,使她不得快活,而事实上春天对于人事是不负任何责任的。这仍是继续上片无理而妙的痴话。

这首晚春词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写景叙事,也不在于一般意义的抒情,而在于对女主人公深层心理的发掘,和内心独白的精彩运用,这在宋词中也是并不多见的。《填词杂说》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如果说词人在抒写闺情的同时,进入角色,也寄托了一点身世之感,原无不可。然而必言其为政治寄托,甚至象张惠言那样说:“‘点点飞红,伤君子之弃,‘流莺’恶小人得志,‘春带愁来’其刺赵张乎”(《词选》),则牵强太过。此词的价值乃在于写人缘情,不在于载道言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