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乌衣巷
刘禹锡(772—842),彭城人。政治家上主张革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永贞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822年到三峡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这十一首竹枝词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诗作精炼含蓄,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
【注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文德桥南岸,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称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此。入唐后沦为废墟。2.朱雀桥:今江苏江宁,横跨淮河。
【串译】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花,乌衣巷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已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赏读提示】这是一首怀古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此诗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作者不仅是个大诗人,还是一个大画家。笔触所到之处,不是平铺直叙的直白议论,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虽然史传上并无画作的记载,但此诗分明就是一幅用诗的语言精心营造的沧桑历史的变迁图。
诵读时应于这幅图景中,捕捉作者对历史变迁不可抗拒的深永感叹和对唐代中叶日趋衰微现实的深深忧虑。“史”感的大面积深切贯注,才能充分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怀与思索。
【推荐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