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个体从性机能没有作用发展到性机能成熟的阶段,其发展变化迅速而短暂。随着生理方面在激素作用下的急剧变化,孩子产生了性心理适应问题,其中包括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在青春期,少男少女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开始进入心理学的异性期,对异性感兴趣,并产生思慕心理。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男女同学之间如果互相产生好感,他们会一起学习,结伴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热衷于异性交往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这不是早恋。
已是过来人的秦妈妈讲述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我是离婚的女人,一个人带着17岁的孩子过日子,我的愿望是让孩子上个好大学。从小,孩子学习就很好,一直当班长,我经常教育孩子要学会帮助别人:“要把最好的给别人,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孩子交朋友我不会干涉,但会密切关注孩子与哪些朋友一起玩。孩子上高二的时候,班上转来一名北方的男孩,个子高高大大的,但比较消沉,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孩子每次回家都会提到那个男孩子的名字,我小心翼翼地问:“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关注他呢?”孩子笑着回答说:“班主任让我课后辅导他的英语,所以我们走得比较近。”我没作声,但有些担心。后来,我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做了一些蠢事,我偷看了孩子的日记,跟踪了孩子几次。孩子发现后,开始像对敌人一样看我。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我先跟孩子道歉,然后与她倾心交谈。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的孤独和烦恼,同时,了解到那个男孩因为遭遇家庭变故才变得消沉,孩子是因为同病相怜才去安慰他,他们也因此成为谈心的朋友。孩子表示以后不会让我伤心,好好读书,但要求我放松家规,信任并尊重她。我答应了,直到现在,孩子与那位男孩依然是很好的朋友,我很庆幸当初没做更坏的事情。否则,我一定后悔终生。
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着敏感的心理,他们害怕自己被人看不起,更容易被那些同病相怜的人所打动。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秦女士及时咨询了心理医生,挽回了与孩子的危机关系。而恰恰是在倾心交谈之中,秦女士才意识到原来孩子是那么的孤独和困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成绩好不好、生活好不好,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孩子的择友体现出来。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理上所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的心理开始转移,重心将放到朋友身上。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去学校门口等,可以和朋友一起逛街,可以和朋友留在学校打篮球,甚至为了朋友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看父母的脸色。是什么力量让孩子变成这样呢?其实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小贴士
1.正确看待孩子与异性交往
由于青春期是求学的黄金时期,某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幼稚、冲动,影响学业,对他结交异性朋友常常持反对意见,戴着“有色眼镜”,任凭主观臆测,给孩子施加压力,用“早恋”来界定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其实,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偏差,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青春期孩子出现对异性的朦胧好感是很正常的,通过与异性的交往认识异性,也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对此,父母不要神经过敏,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跟孩子一起讨论“男女生怎么样交往才妥当”。
2.了解孩子的朋友交往需求
在青春期,孩子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忧心忡忡,这些感情不适合与父母分享,父母不是孩子吐露心声的选择,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对于孩子的择友,父母只需要提出简单的底线要求就可以了,例如“带你做坏事的人不能做朋友”“很自私的人不能做朋友”“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做朋友”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