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断奶,给予孩子安全感
莉莉已经1岁了,妈妈在怀了莉莉之后就辞掉了工作,全职在家养胎,后来莉莉出生,妈妈决定要给莉莉喂奶到1岁。如今莉莉已经过完周岁,妈妈也决定结束全职妈妈的生活,恢复正常的工作。正好这个时候姥姥身体有些不舒服,所以妈妈决定回姥姥家里一趟,要离开一个星期的时间,也就借此机会让奶奶带着莉莉,给莉莉断奶。奶奶对于妈妈的想法表示支持:“就是不能让她看到你,不然断不掉。你去娘家正合适,一则可以看看你妈妈,二则也可以离开莉莉。我一定带好她,你就放心吧!”看着奶奶拍着胸脯保证,妈妈也下定决心离开了。
在走出家门的第一步,妈妈就开始担心,生怕莉莉不能适应。好不容易挨到晚上打电话,奶奶在电话里安慰妈妈:“放心吧,莉莉很好!”然而,妈妈明显听到莉莉的哭声:“莉莉在哭吧?”奶奶说:“小孩子哭几声没关系,一会儿就好了。”妈妈又问:“她吃奶粉了吗?”奶奶说:“没事,饿几顿就吃了,早晚会吃的,你就放心吧!”晚上,妈妈睡觉睡得正香呢,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原来莉莉从妈妈走了之后就开始哭,声音都哭哑了,而且开始发烧。妈妈当即让弟弟驾车把自己送回家,奔波了4个多小时之后,她一回到家就把莉莉抱在怀里,莉莉咕咚咕咚地喝着奶,喝完之后满足地睡着了。这个时候,爸爸问妈妈:“给孩子断奶就断奶,你怎么还回娘家了呢?”妈妈很委屈:“不是说断奶要和孩子分开吗?”爸爸说:“你想啊,你把孩子的粮食断了,自己还无故消失,这样一来,孩子能不焦虑吗?她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估计误以为你不要她了。”“这么严重?”妈妈问爸爸。爸爸点点头,说:“断奶不是要分开,分开都是传统思想作祟。而是应该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知道她虽然不能吃奶了,但是还有妈妈呢!”让妈妈惊讶的是,莉莉在吃奶睡着之后,烧退了,看来还真是焦虑引起了她的身体反应。
妈妈又给莉莉喂了几天的奶水,等到莉莉身体恢复健康,妈妈决定搂着莉莉断奶。和以往一样,妈妈哄莉莉入睡,但是当莉莉夜里醒来想要吃奶的时候,妈妈穿着厚实的睡衣,不让莉莉接触到她的“奶瓶”,而是抱着莉莉走来走去,很快莉莉哼哼唧唧之后,就因为困倦睡着了。后来,莉莉又醒过来几次,有一次哭得厉害,四处找奶吃,就改成爸爸抱着莉莉。如此过了一个星期,莉莉每天晚上醒来的次数都在减少,一个星期之后,她终于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再也不四处找她的“奶瓶”了。
很多老人都说,妈妈在给孩子断奶的时候一定要与孩子分开睡,或者在乳头上抹辣椒水、抹黑酱充当臭粑粑,总而言之目的都是吓退孩子,让孩子不再吃奶。面对年幼的孩子需要断奶,妈妈一定要这么残忍吗?科学的喂养观念提出,在断奶的时候,孩子失去了自己最依赖的“粮食”,情绪一定会紧张波动,那么妈妈更是要陪伴在孩子身边,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否则,妈妈凭空消失,会让孩子陷入双重的焦虑状态之中,对孩子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甚至包括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和传统的强迫性断奶相比,科学的断奶方式提倡在孩子断奶之前就让孩子接受各种辅食,或者是给孩子添加奶粉,从而保证孩子的正常营养摄入。此外,断奶也未必需要一次性进行,而是可以逐渐减少喂奶的次数,这样一来,孩子才能渐渐地减少对母乳的依赖,也就不会在断奶的时候反应过激。在以前,很多人家里都有好几个孩子,为此最小的孩子可以吃很长时间的母乳,等到了一定的岁数,他们也就对吃母乳不感兴趣了。当然,如今的妈妈除了要照顾家庭之外,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把喂养母乳的时间拉得这么长。即便如此,也不要强迫性断奶,而是要给孩子做好更多的物质准备、精神准备,从而才能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有些妈妈不喜欢孩子断奶,甚至因为孩子不再依赖自己而觉得怅然若失。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妈妈本身也需要“断奶”,才能帮助孩子断奶。否则,如果妈妈自己对于孩子的依赖都过于浓重,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妈妈不可能与孩子永远在一起,母子的自然分离恰恰意味着孩子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独立,为此对于妈妈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妈妈要减轻内心的怅然若失,从而才能帮助孩子更快速地成长和独立,也才能给予孩子更为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小测试:
1.孩子可以离开照顾者玩耍一段时间吗?
2.在没有照顾者在场的情况下,孩子是否愿意与其他人在一起?
3.孩子入园之前心情是否愉悦?
4.孩子是否一眼看不到照顾者也不会哭闹不休?
5.日常生活中,孩子是否心情愉悦,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呢?
6.孩子是否能够战胜恐惧?
7.孩子是否已经从不爱去变成愿意去,变成很爱去幼儿园?
8.孩子是否从不黏着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照顾者?
9.孩子是否能够坦然面对分离?
10.孩子在黄昏的时候心情是否也很好?
11.孩子起床之后是否能够拥有好心情,从来不哭闹?
12.孩子是否能从容面对分离?
在上述问题中,孩子回答“是”的比例越高,越是意味着孩子的情绪很平和,不会非常焦虑。反之,回答“否”的比例越高,越是意味着孩子的情绪很容易陷入焦虑状态,而且常常受到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