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症的诊断与训练(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恐怖症的诊断与训练(二)

案例

在某综合大学,给经济系大一学生上课的老师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有一个女生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有的时候教室大,学生少,大多数学生都坐在前几排,惟有她默默地坐在教室一隅,与大家隔得很远。她很少提问,也很少抬头。

她叫萧桐,刚入学的时候她还曾是班级文娱活动的骨干呢,可一次当众出丑使她渐离人群,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上大学不久,系里便组织演讲比赛,萧桐非常想趁这个机会给班上同学、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她便报名参赛了。她准备得也相当认真,白天晚上写稿子、改稿子,还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人工湖边做了多次练习。比赛当天,当主持人念到她名字的时候,她心中有股说不出的紧张,站在讲台前,双腿有些发软,耀眼的灯光更增加了她的几分不安感。当她抬头看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时,刹那间好像已经背得极熟练的讲稿一下子全忘了,汗珠从耳后一直流进脖领,她只得吞吞吐吐、极不流利地作完了演讲。当然,她的表现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从此,她见到同学心里就不是滋味,觉得他们在笑话自己。怕在人前说话,怕见人,勉强见了,也面红耳赤,极不自然,上课的时候也“离群索居”,孤身一人坐在最后一排。

一次演讲“砸锅”的经历,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一次遗憾的经历而已,但若是因此而惊恐万分、觉得难以见人就是社交恐怖症了。

分析

对恐怖症患者而言,让他们所害怕的对象大多数是正常人不怕或稍微有些怕的;其次,他们的恐怖程度很大,远远超过正常人的反应,并常常导致强烈的焦虑反应,而且恐怖持续时间较长,且作用明显;再者,在行为方式上,他们也希望克服自己的恐怖感,然而在行动方式上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回避恐怖源,行为退缩表现十分明显;最后,他们的恐怖已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坐在最后一排的萧桐和许多恐怖症患者一样,他们的病态恐怖起源于以往的特殊遭遇。一般而言,特殊遭遇必然在人的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对于富于理智者不过是一些事实性的记录;而对于富于情感体验者,则可能成为一种永久体验。萧桐即是如此。另外,恐怖症患者的情绪体验往往有很浓的想象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恐怖是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疾患。恐怖症患者的想象常与令人不愉快的情境相关联,具有夸张和歪曲的特点。如萧桐经历了那次遭遇后,便一直感觉同学们在议论她、在嘲笑她,班级中出现的笑声她无一例外地认为是指向自己的,就连她勉强和同学接触时,也觉得别人看她的眼光是不正常的,而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也总是丑态百现,出尽洋相。在这样的想象之中,她只有退避三舍以求其安了。

萧桐的社交恐怖症在我国较常见,这主要与一定的社会家庭因素有关:首先,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是特别爱面子的。在家里,“家丑不可外扬”;在单位,“要注意影响”;在学校,“要给大家留下好印象”,这是我们经常受到的教育和忠告。因此,内心总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过错和隐私。与此相反,父母、老师等又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常常当众予以斥责和羞辱,这就更加重了人们的内心压力和精神紧张,在性格和心理发育过程中就会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其次,父母和师长常常忽视对孩子们社交能力的培养,常因为孩子们调皮或打架、完不成作业及学习成绩不好而限制他们的交往。缺少同龄人的接触,他们人格的健全发育便受到影响,不会平等地、友善地与人交往。当他们在社交中受到挫折或伤害时就会产生对社交的恐惧感,严重的则成为恐怖症。

面对生活中的窘迫与难堪,难以一笑了之的人就必然要寻求一些解脱的途径。满灌疗法和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有效方法,而对于社交恐怖症来讲,自信心训练疗法更是一种既除去病患又能培养人格的好方法。

自信训练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加强自信和抵抗害怕对象的能力,培养其战胜害怕事物的心理体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击溃希特勒最后攻势建立了功勋的四星将军乔治·巴顿,曾经就如何对待恐惧的问题给他的士兵训过话。他认为,强迫自己“多害怕一分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正视恐惧是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自信心训练可以请教心理咨询专家参与设计,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历原“恐怖情境”一分钟;或者和满灌疗法一样,让患者直接沉浸于最恐怖的境遇中,直到他不再感觉到恐怖为止。克服恐惧的过程中,人的自信心也逐步提高,这又有利于克服更大的恐惧,如此便有一个良性循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