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197年8月1日~11月1日)》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淞沪会战(197年8月1日~11月1日)

1937年8至11月,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对侵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日本为置中国于死地,使上海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1937年8月9日,日军制造虹桥机场事件后,即动员驻上海陆战队和日侨义勇团备战,并将日舰30余艘集中吴淞口一带,陆军亦开始向上海调动。

淞沪会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3日,日海军陆战队向淞沪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站的中国守军开枪挑衅。中国守军第88师予以还击。14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开始对日军发动进攻,中国空军轰炸了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日海军第3舰队,炸伤“出云”号旗舰,中日双方在上海空域展开了空战。15至18日,中国第87、88师及上海警察、保安队,对虹口、杨树浦之日军发动进攻。中国军队陆续向上海增兵。20日成立第3战区,任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并将淞沪战场划分为淞沪围攻区和长江南岸、长江北岸、杭州湾北岸、浙东等4个守备区。将长江南岸各守备部队组编为第15集团军。此间,日军组编了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由日本增援上海作战。8月23日晨,日军第3、第11师团在吴淞、狮子林、川沙河口强行登陆;24日,陈诚率第15集团军与登陆之日军展开血战。至9月7日,吴淞、狮子林、宝山相继失守。此时日军以台湾守备队扩编而成的重藤支队(相当于旅)、华北方面军后备步兵10个大队及炮兵、工兵一部也调到上海。17日,中国守军撤至北站、江湾、双草墩(罗店西南)一线,与日军形成对峙。

第二阶段,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第101、第9、第13师团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上海派遣军总兵力达20万余人。中国军队也调整了部署,蒋介石亲自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划黄浦江以西,蕴藻浜以南为中央作战地区;中央军总司令为张治中(后朱绍良接任),辖第9集团军另2个师;左翼军总司令陈诚,辖第15、19集团军;右翼军总司令为张发奎,辖第8、第10集团军。9月30日,日军步、炮、空协同,发动全线进攻,万桥、严桥、陆桥阵地相继被突破。10月1日晚,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令左翼军各部,向蕴藻浜右岸陈行、施相公庙、浏河一线转移。5日,日军第3、第9师团向蕴藻浜地区实施猛攻,企图进占大场。15日,中国第21集团军加入大场方向作战,19日发起反击,26日大场失陷。中央军遂放弃北站至江湾之间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左翼军向姚家渡至唐家桥一线转移。惟第88师第524团一部在四行仓库阻止日军,誓死不退。由于正面战线逐渐缩小,第3战区决定撤销中央军,军队划分为左、右两翼作战军,左翼军归陈诚指挥,右翼军归张发奎指挥。

第三阶段,11月5日拂晓,日军第10集团军辖第6、第18、第114师团和国崎支队等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漕泾一线登陆,分两路向松江、闵行及吕巷、太平桥进攻,以协助日本上海派遣军作战。中国军队的右翼军奉令对北路日军阻击,双方鏖战至6日晚,中国军队后撤至南桥、叶榭附近。南路日军在6日下午攻占吕巷、广陈后,于晚间攻占金山。7日,日军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集团军组成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11月9日,左翼军陈诚部西撤,右翼军张发奎所部也撤至苏(州)嘉(兴)线附近。11月12日夜,上海市区全部陷落。淞沪会战结束。此间,中国空军和海军曾重创日军旗舰“出云”号,并以破除航海标志,堵塞港道,阻止日舰沿江上驶,配合会战。

此役历时3个月。日军伤亡6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6万余人。由于蒋介石指导上的失误,造成中国军队很大的损失,上海失陷。此战极大地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挫败了侵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也为上海工厂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