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收复河西之战(公元前66~前0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秦收复河西之战(公元前66~前0年)

公元前366年至前330年,秦军从反击到进攻,多次击败魏军,终于收复河西(今黄河南段以西,陕西境内滨黄河地区)的作战。

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魏、韩联合攻秦,并在武都(今陕西华县东北)筑城,作为西进据点。秦军反击,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南)将联军击败,开始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五年,秦军进至河东,在石门山(今山西运城西南)歼灭魏军6万。七年,乘魏与韩、赵战于浍水之机,攻魏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八年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对秦取守势战略。当年秦孝公继位,决心收复河西,任用商鞅变法图强,推行“农战”政策,国势日强。为便于用兵河西,将都城迁至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十五年,乘魏攻赵邯郸之机,攻魏长城,在元里(今陕西澄城南)大败魏军,杀7,000余人,占领少梁。十七年商鞅率主力东渡黄河,占领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十八年又占领魏上郡要点固阳(即定阳,今陕西延安东)。此时魏与齐、赵讲和,遂集中兵力反攻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以争取时间更深入地进行第二次变法,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经两次变法,秦国力更强。二十九年乘魏在马陵战败、实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魏派公子印迎战于吴城(今山西平陆北),商鞅以政治欺骗俘公子印,击败魏军。三十一年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河津南)击败魏军并俘其主将魏错。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甘泉南)。魏防守河西的主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2年激战,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歼魏军,斩首4.5万(此据《史记·魏世家》,《史记·秦本纪》为8万),并俘虏了龙贾。魏被迫于次年将河西郡归还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秦收复河西后,并未停止攻魏,继而攻占焦(今河南陕县)、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北)、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蒲阳(今山西隰县)等据点。秦不仅获得了黄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而且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大门,为尔后战胜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古代战车

中国古代军队在战争中用于攻击和防御的车辆。在古籍文献中,将进攻的车辆称为"战车"、"兵车"、"革车"等。

从商朝至春秋时期,车战是战争中最主要的作战方式,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也是反映各诸侯国作战实力的重要指标,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西周以后,随着战车的发展和车战规模的升级,产生了训练车战甲士的"五驭五射"的规范。

战车通常驾4匹马。4匹马中间的2匹称"两服",左右的2匹称"两骖",合称为"驷"。每辆战车载甲士3名,按左、中、右排列,居中者是御者,只佩带短剑;左方甲士称"车左",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右方甲士称"车右",执长戈或矛,负责刺击。车上还备有若干戈、殳、戟、酋矛和夷矛等兵器,合称"车之五兵"。此外,还配属一定数量的徒兵(卒),构成基本建制单位,称为一乘。

到战国时期,由于铁兵器的使用和弩的改进,以及骑兵的发展,战车的地位开始动摇。尤其是战车的机动能力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逐渐被骑兵和步兵所替代。尽管此时各诸侯国仍有数量可观的战车,甚至到西汉初年还有使用战车的战例,但车战已经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战国时期的战车(模型)

战国楚长城遗址,今河南方城境。

战国军制简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