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谈礼仪-南昌青山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红白喜事谈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人生成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与之相适应的礼仪,以及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它既是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的反映,又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纵观青山湖区人生不同阶段的全过程,主要有五大礼俗,即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寿庆礼、丧葬礼。

一、诞生

婴儿的诞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对长子长孙的出生,更被视为全家头等大喜事,要拜谢天地,敬告祖宗,还要在新年之际,上族谱,领谱饼。大摆宴席,请客喝酒。按照旧时青山湖区乡俗,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还要下赏钱。青山湖区民谚:“阿婆为大,母舅为尊。”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做外婆的则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准备好了12套婴儿衣服、小罗被、枕头、摇床等物。

开奶 婴儿吸头奶,常由一位能说会道的妇女用手指把几滴黄连水抹在婴儿嘴上,同时说一些吉利话,诸如:“好乖乖!三朝吃得黄连汤,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把用肉做的年糕、酒、糖、鱼等混成的汤水抹在婴儿嘴上,同时念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子有富又有余。”这一习俗被青山湖区人称之为“开奶”。

洗三 在婴儿诞生第三天,要举行“洗三”礼仪,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礼仪非常繁复。主人请接生婆以樟枝、艾叶、黄连、葱蒜等中草药煎水,给婴儿沐浴。洗婴时,家人和亲友往盆里放鸡蛋或金银饰物,名曰“添盆”,用来镇邪压惊。洗毕,用喜蛋在婴儿额角滚动一遍,据说可以免生疖疮,有的家人将婴儿脐带盘于肚上,涂抹烧过的明矾,用棉花包扎好,还有用两条红带系在婴儿双腕上,以期望健康成长。

百日 小孩出生100天要请客祝福,百日这天,主人家解除禁绳,宴请亲邻,贺客为产妇和婴儿祝福,并给婴儿赠送礼物。青山湖区人视百日为一个极点和新的起点。这天还要请理发师傅为婴儿剃头,脑后留一撮毛发曰“百岁毛”。

摸周 孩子出生满了一年整,要为孩子举行“摸周”仪式。摸周的时候,在桌上或床上摆满金银、珠宝、官帽、朝珠、笔墨纸砚、书籍经典、刀剪工具、脂粉口红等各色物品,任孩子自由摸取,以此来预卜其日后的志向、前途、兴趣和职业。孩子摸到什么,就认为他长大后会做什么。外公外婆及亲友摸周时多送银项圈、长寿锁、手镯及衣、帽、鞋袜、玩具之类的礼品,从头到脚,穿戴俱全。它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小孩到六七岁,就要开始进学堂接受教育。在启蒙时,先要点上一对红烛,父母为孩子请一塾师,先拜孔夫子,再拜先生,授《诗经》或《三字经》数句,教识三五个字,然后再手把手教写红模字一张,先生向孩子讲述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道理,以适应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同时,父母还会给孩子煮三个蛋,在蛋里加一点墨水,旧时的墨水是用糯米做的,因此可以喝一点,吃三个蛋喝一点墨水意味着孩子将来能够文章满腹,连中三元。接着孩子还要爬楼梯,意味小孩将来能够步步高升。

二、成年

成年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合格的成年人。因此,青山湖区的成年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冠礼,过去,青山湖地区男子20岁,称“弱冠”,要行“冠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20岁行冠礼。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2月,冠前10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10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冠礼前3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对受冠者读祝词。祝词大意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幼稚,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礼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为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需向先父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

笄礼,即簪子。俗称“上头”、“上头礼”。过去,青山湖区女子在儿童时期都是垂发,称为“垂髻”(指童年);到了上学年龄时,要把头发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青少年时期,要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称之“束发”(指15岁左右);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青山湖区传统的成年礼渐渐衰落了,自然,古人追求的“礼仪”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按照“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但“礼”作为修身的规范,讲信修睦、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自谦敬人,这些无疑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冠(笄)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三、结婚

“无媒不成婚”,青山湖区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合婚 如果女方家长答应考虑结亲,男方便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在订婚时,男方家送白银一锭,金如意一枝,表示一定称心如意;女方家回送茶叶、莲藕,代表女子从一而终,不会红杏出墙。青山湖区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

小定之后,双方商议“大定”的日期,大定的日期由男方择定“吉日”,经女方同意了,这婚姻便算是落实了。过清“三彩”(礼金、衣物、首饰)、“六礼”(线面礼、褂帐礼、下厨礼、吹唱礼、过桥礼、扛箱礼),大定的礼品很丰富,女方收到大定礼物以后,将其中一部分分送亲戚友好,叫送“嫁饼”。收到嫁饼的亲友,在女方出嫁时要参加“送嫁”。在结婚前两三天,男方家将结婚的用品用扛箱装好过到女方家,里面放有衣服,压箱钱,公鸡、母鸡一对,猪腿一对,鲤鱼一对等,女方要回礼,回一只鸡、一只猪腿,一只鲤鱼,还有红豆、莲藕。

迎亲的头一天,女方家里热闹非凡,开始忙着送女的活动,新娘首先要拜别祖宗,然后洗澡更衣,内衣、裤是白色,表示一身清白,外穿红衣、红裤、红袜,象征着喜庆吉祥,由富贵夫人开脸上头(富贵夫人,指儿女双全,家境较好的女子)。然后穿上男方家送来的鞋,坐在床上,不能下地,怕沾上女方家的财气。

哭嫁 到吉日那天中午,女方家里摆送嫁酒,宴请家人和送嫁人。男方一行人到女家迎亲,花轿停在女方大堂前,这时鼓乐齐鸣(雇用专业的“吹班”,演奏鼓乐),爆竹喧天,新娘虽已妆扮完毕,要一再拖延时间,不肯上轿,直到日暮母女开始“哭嫁”,然后上轿。哭嫁不是形式的做作,母亲辛苦10多年,好不容易把女儿养大,一旦要和女儿从此分别,不再在一起生活,这种感情上的难舍难分,不说母女伤心恸哭,就是旁人也会心酸。

迎亲 这天新娘坐花桥过门,由两位伴姑(即现在的伴娘)作陪。迎亲是很隆重的,有钱有地位人家的花轿要用8人抬,扛箱、礼篮、面、饼都是100斤,到女方家就是礼炮相迎,女方这时不开门,俗称催妆,要开始骂,女方说东西少了,还要讨红包,意为越骂越发,然后女方的富贵夫人还要看花轿,用烟熏花轿,以此辟邪气。男方家送的礼物留下一半,另一半还给男方,另外送一双鞋子,表示同偕到老。男方娶亲要摆“三筵酒”,迎亲前一日晚上,摆的是“定场酒”(又称熏轿酒),宴请亲友。新娘过门的晚上,要摆“坐筵酒”,次日,摆“出堂酒”。

镇财 女儿出嫁之日,女方的父母会用红纸包好四块木柴踩在脚下坐在厅堂上,意为镇财,防止女儿将娘家的钱财带到男方家去。

过千里眼 就是花轿到了女方家,女方家在厅堂的门口放上一个斗和筛子,新娘由她的兄长抱出闺房,跨过筛子和斗再上花轿。青山湖区人把筛子和斗叫作千里眼,让新娘跨过千里眼是要让千里眼检查新娘身上是否私藏女方家的钱财带入男方家。

传袋 花轿到了男方,新娘下轿时脚是不能沾地的,这时男方家会在地上铺上麻袋,新娘踩着麻袋进厅堂拜天地。麻,孝顺的意思;袋,取“代”的同音,意思是一代接一代,香火不断。新郎新娘入洞房必须要由两位童子各执一对红烛送入洞房,对新夫妇一揖,叫“坐送房”。童子领赏而去。

闹房 新人洞房花烛夜,特别热闹,即使宾客们闹得过了火、粗俗,男家也不能发火,因为“闹”是为了“发”,叫做“越闹越发”,青山湖区民间认为,“闹房三日无大小”。无论长辈、平辈或小辈,逗新娘子时皆无禁忌。以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闹房后,伴娘请新郎代新娘摘下头花首饰,宽外衣,伴娘掏出一个红封袋,交给新郎手里并磕头道喜,嘴里说着百子千孙,公侯万代等吉语,然后领赏离去。

结婚贺郎 起源于清朝康乾盛世,至今有25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青山湖区罗家镇周边及其相邻的区域。发源于罗家镇秦坊村棠溪秦家(东房)自然村。“结婚贺郎”是当地结婚庆典仪程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共分发烛、安席、出菜、传花、传花轮贺、收花散食、打花烛进房七个内容。贺郎在结婚当日夜晚酒席中进行。傍晚时分,在鼓乐声中点燃由新郎母舅送来的硕大龙凤花烛。点旺后,结婚东家给母舅“安席”,即把母舅的喜席安排在喜堂上首主要位置上,然后母舅又给结婚的外甥安席。他们相互“安席”后,全体来宾也坐定。接着是“出菜”:先出四大盘,即红烧肉(意为红火富有)、红烧全鱼(意为年年有余)、红烧竹笋(意为节节高升)、红烧油豆腐条(又叫条子,意为金条子满贯)。每出一盘菜,鼓乐手便要吹吹打打一番。出完以上四盘菜后,便是“传花”:从厨房开始,主厨将插有状元花的豆干,唱着贺郎歌传到喜堂上首母舅桌席上。插花豆干传到哪桌,哪桌就得唱贺郎歌。

贺郎歌歌词大多为吉祥字眼,颂古唱今,歌词押韵,一人先唱,到歌尾所有席上宾一同伴唱齐贺,一曲贺郎歌终了,乐队随即吹打鼓乐一番,吹吹打打,又唱又贺,热闹非凡,喜气洋洋。贺郎打贺郎歌一般贺到夜深,结婚东家便指使厨房的主厨打出“收花散席”的贺郎歌,打贺郎歌结束。“结婚贺郎”是婚俗文化、伦理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断传承发展,具有深厚的赣鄱历史文化特征和浓郁的乡土特色,为青山湖区部分地域所独有,是棠溪秦坊村民交流感情、融洽亲情的重要平台,对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偷房 好事逗玩者夜间潜入新房,将新婚夫妇之衣裤鞋帽等偷出,次日敲锣打鼓抬着游行,然后送回。办喜事的人家要放鞭炮迎接,并设酒款待。

下厨 结婚的第二天,新娘要很早起床下厨房,亲朋好友会在厨房扔一地的筷子,新娘要把筷子捡起来,意味着快生贵子。然后新娘用勺子在潲水桶里搅一搅,象征从此以后成为一家之主。结婚的第三天,新娘回门。回门要有回门酒,另外新娘回门的这天要把钥匙交给婆婆,婆婆把箱子打开,看女方陪了多少东西,新娘会在箱子上面放一只鸡腿和一个鸡蛋,以此堵住婆婆的嘴,婆婆吃了这些东西,心里也就踏实了。

四、寿庆

在青山湖地区,孩子出生一年,摆酒席祝贺,叫“做周岁”,外公、外婆送项圈、长寿锁和衣帽鞋袜等;周岁以后,每年逢出生日,吃鸡蛋或面,叫“过生日”,一般煮三个蛋一碗面,表示祈祷孩子长大后“连中三元”、“长命百岁”;到20岁后一般设家宴庆祝孩子长大成人。此后也就不会每年做寿了,青山湖区有句俗话,“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摆宴席,七十大庆贺,八十无信息,九十、百岁大摆席”。

做寿 青山湖地区一般在给父母做寿时,都是儿子做酒,宴请亲友宾客;出嫁的女儿送礼,给父母送来寿面、寿烛、寿桃、寿糕,以及全身衣服、鞋帽和爆竹,庆贺父母“长寿百年”。祝寿时,中堂张灯结彩,悬挂寿幛、三星、寿字屏、寿联,二老上坐,东椅坐寿男,西椅坐其妻。爆竹响后,开始拜寿,并口念“添福添寿,长生不老”等词语。

拜三星 在青山湖地区举行民俗寿庆程序中,最为重要的是“拜三星”、“拜寿星”,大寿时,寿星一早起来就要先拜“三星”,并为“三星”敬上三支香,以感谢“三星”赐予福寿。这“三星”是指赐福天官、官禄员外郎和长寿南极仙翁。

拜寿星 “拜三星”之后便是拜寿星,青山湖地区常常将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寿星”(即天干地支60年为一个花甲),过了60岁就是长寿老人,俗话为“活别人的命了”。拜寿星由晚辈先长后幼、先亲后疏,平辈作揖,晚辈跪拜,若老人久病不愈,子女盼其康复心切,也要为其做寿,叫作“冲喜”。祝寿完毕,即开寿宴,并先吃寿面,青山湖区人读“面”总喜欢与“命”谐音,所以不管是谁家老人做寿,都要给来客敬上一大碗长寿面,以示同寿,即使是左邻右舍,主人也要给送去一碗,以表和睦之意。席终尽兴而散,做寿老人回礼,一般为寿碗、寿筷等。

做九 在青山湖区民间往往认为“九”是一个吉利数字,它代表长久,而“十”是一个足数,又与“死”同音,离“世”不远,何况世上没有十分完美的东西,因此十分忌讳这个“十”,即使是做寿也要避“十”做“九”,又称“过九”。每当过50岁、60岁、70岁,都要在49岁、59岁、69岁做,“求虚不求实”,恰好“实”又与“死”谐音,“八九不离十”,又谓“八九不离世”,同时,青山湖区人做寿不过80岁,因为青山湖区人十分忌讳“八”字,俗语中有“七胜八败”、“七生八死”、“闰七不闰八,闰八动刀杀”等,八是不吉利的数,就连大人咒小孩时,也常会用“给你做80岁”,打小孩“尽你个80岁”等。

青山湖区把九九重阳节称为“敬老节”。敬老取之久久(九九)远远、福寿绵绵之意。借着九九重阳来提醒为人子女者,要孝顺及重视家中的高龄长者,并发扬我国传统孝道的美德。重阳节这天,老人挂一个红布袋,里面装些茱萸,把红布袋挂在手臂上,然后带着菊花酒爬到高山上品饮,除可家避邪外亦可解灾厄,更是对老人家祈求福泰安康的一种积极心理。重阳节这天,青山湖区都有许多以老人为中心的尊老、爱老、敬老活动。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五、丧葬

中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信条,自古就将丧事看作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多种丧葬形式。土葬是青山湖地区最为普遍的葬式。从丧葬礼仪结构上可将这些活动分为葬前礼、葬礼、服丧礼。从丧葬礼仪形式上,一般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等几个步骤。

服丧 旧时丧葬(俗称“白喜事”),礼仪烦琐,掺有封建迷信糟粕。老人(父与母)去世,遗体离床落地,周围用篾围圈好,在头间点一盏油灯,由亲人轮流守护,随即派人向亲友“报丧”。亲友得讯后,都要携带香烛纸炮、挽联、孝惮、孝幛等礼品前去祭奠,孝子还要请阴阳先生(俗称“地仙”)上山择地。次日下午,置棺堂前,将遗体移到棺盖上,取溪涧净水,为死者梳洗,由“八仙”(埋坟者)裹绵着衣(一般是上七件,下八条),入棺封梓。棺中须用灰包枕头,石灰铺底,铜钱垫背,竹纸絮脚,白布盖体,并用金、银、玉器或烟管、梳篦、打狗棍等物殉葬。封梓后,奏哀乐,起灵位(请道士为死者写灵牌),开堂吊唁,孝子匍匐,女媳啼嚎,亲戚烧香祭拜,鞠躬致哀,一片肃穆气氛。第二天中午,祭后出殡(解放前有停柩在厅堂一二年,甚至三年的陋习),仪式隆重,首由持秆把者引路,次为敲丧锣,以长号者,三为执绋吹笛道士,四为端灵的孝子或孝孙,五为灵柩,最后才是送葬亲友。行至河港边或分路口,只留孝子护柩上山,余者除孝返程,家中设宴酬谢,葬后三日,孝子上山“圆坟”,为新坟盖草培土,整理加固,再烧香化纸,洒酒一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