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上海之旅·上海·文化源流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悠悠吴越曲·上海之旅·上海·文化源流远

上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不少著名思想家、文艺家曾在这里活动。继“云间二陆”后,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曾治事青龙镇,元代书画家赵孟塿往来于此,明末盛行一时的松江画派、华亭画派,清末出现的上海画派都曾在此大放光华,而至近代上海则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激荡的场所。

上海文化艺术丰富多样。有从上海滩簧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沪剧,它源于浦东一带的山歌(曾称申剧),曲调优美,颇富江南水乡情调。越剧、淮剧在上海也有长足的发展。上海更是中国话剧的摇篮,1908年就有专门戏剧学校——上海通鉴学校,首倡新剧。辛亥革命后,上海话剧更是人才辈出,剧社林立。上海也是评弹的第二故乡,名家和流派荟萃纷纭。上海现有众多音乐、舞蹈团体,门类较全,民族音乐、西洋音乐、舞蹈都有很高水平。

上海文化设施完备,过去曾有书店林立的福州路文化街,今又有以藏品和藏书宏富而闻名遐迩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展览馆、人民游乐场等。

古文化遗址

在上海已发现的十四处古文化遗址中,崧泽和福泉山可作代表。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沪公路旁的崧泽村,原为土丘,相传为晋朝将军袁崧墓地。1958年在此附近发掘出古墓群和一批文物,距今约五千年,约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有三层文化遗存,上层出土的几何彩纹硬陶和彩陶为春秋战国时的遗物,中层出土了大量距今约五千年的石器,下层为马家浜文化,有六千多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和兽骨制工具,对研究我国古代水稻种植和上海地区人类史有重要意义。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县重固镇,原为一座大土山,状如覆舟,又名覆船山。据说元代有道士薛冷云在此修炼,故有薛道山之称。

从1977年起,经多次发掘,该遗址已揭开2000余平方米面积,清理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及战国、西汉、唐、宋墓一百五十余座,出土陶、玉、骨和象牙雕刻器等二千余件。其文化层次齐全,出土文物最能完整地体现上海史前历史。此遗址的发掘使人们了解到上海的先人早在七千年前,就开始在这里劳动生息,建设自己的家园。

“云间二陆”

“二陆”即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吴郡华县(今上海松江县)为其故乡和隐居读书之地。

陆机(261—303),字士衡,陆云(262—303),字士农。自其祖父东吴大将陆逊在彝陵之战获胜被封为华亭侯后,陆家就一直居住在松江九峰一带。当年兄弟俩在这山明水秀的九峰怀抱中,潜心攻读十年。二人擅诗赋、乐府、文论,其诗重音律俳偶,极受世人推崇,尤其是陆机的《文赋》更是著名的文学批评经典,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太康末年兄弟俩应召同赴洛阳,因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并与“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同被推为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二陆文章原有文集,已散佚,后人分别为之辑为《陆士衡集》、《陆士龙集》。

陆机在《怀土赋》中记道:“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倾吐其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就在他兵败受诬,将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临行前还叹息:“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松江人们也以二陆为自豪,为纪念二人,至今在九峰的小机山下还留有二陆的读书台和一个叫平原村的村庄,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时称“陆平原”。

上海画派

继南北朝画家顾野王之后,上海画坛风云人物迭起,宋代的米芾、元代赵孟頫、高克恭、任仁友,方从义等都是上海历史上早期的画家,上海最早的画派则是兴起于明朝后期的松江画派。

明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治下有三个山水画派:赵左为首的苏松派、沈士充为首的云间派和顾正谊及其侄辈组成的华亭派。这些画家,除宋旭外,皆松江府人,故总称“松江画派”,以董其昌为其巨擘,他们崇尚元代赵孟頫等,沿袭明代吴门画派唐寅、仇英等人的风格,讲究水晕墨章,风雅神韵,极富江南清疏情致,至清中叶日渐消沉。

盛于清末民初的上海画派,又称海派,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成长的中国画派,它上承唐宋以来的优良绘画传统,受扬州八怪之影响,复融汇金石学,还吸收了西洋用色、解剖、投影的技巧,画风趋于明朗清新、挥洒豪放。这种新的形质、新的格调为中国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

海派艺术的主将任伯年、吴昌硕、虚谷都居上海或是华亭人,虽没有师承关系,却有着革新中国画的共同意向,敢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藩篱。

海派中的佼佼者——任颐(1840—1896),字伯年,号小楼,浙江人,寄寓萧山,少时到上海习画,近三十岁,画名渐大。他善画花鸟、人物,工整严谨,刻划精致,也善选择民间传说题材(如《八仙庆寿》、《蟠桃会》),熔铸古今中西画法。传说他曾从上海土山湾天主教堂的西画家刘德斋学画。他放笔写意,淋漓酣畅,气象万千,富有个性。

上海画派的擎旗人物——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少年时即以方砖练字刻印,一生精研书画、诗文、金石篆刻,成一代大家。他用金石篆之笔入花鸟技法中,凝炼遒劲,被称为“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气”。据传,他居留上海时,总是每夜磨墨,墨穿二石砚,天未晓即醒而吟诗,起床后或以诗入画,或画竟而诗成,诗画融汇而成佳构,有《红梅图》、《小仙山茶》等杰作和《吴昌硕画集》传世。

有人将上海画派称为海派,贬之为“不中不西,不洋不土,不新不旧,不古不今”,认为是十里洋场流风陋习的产物。其实,海派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反映了上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中新的思想和新的审美趣味,对后代画家有着深刻影响,为中国画坛的一大流派。

刘海粟与上海美专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生于1896年,原名刘槃、字秀芳,后取苏轼《前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句意,改名海粟。江苏常州人,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入“背景画传习所”学习,在蔡元培等有识之士“倡议美育”以振国民的号召下,1911年冬,年仅十六岁的刘海粟联合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在上海乍浦路创办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立正规的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并谋中华艺术的复兴”为宗旨,设正科与选科两个绘画班,刘海粟任校长。后又易名为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曾并入浙江图画美术大学,成为该校附设的艺术专修科,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上海美专经常在假期开办短期训练班,并多次承办“全国美术展览会”,学生也曾在反对“二十一条”、“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进行漫画宣传等。

刘海粟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及创作活动,并在上海美专首创男女同校,用人体模特写生,引起了中国美术史上的“模特儿制”之争。1914年,为加强学生的造型基本功,刘海粟首倡使用课堂人体模特儿。1917年暑假在张园举办安铠学业成绩展览,陈列着人体习作,引起封建守旧派的激烈反对。1925年8月,江苏省教育会通过“请禁模特儿案”,刘海粟愤然致书一封,向当局提出责问。上海县长危道丰下令严禁上海美专用人体模特儿写生,军阀孙传芳也致函刘海粟,要求取消模特儿,并密令封闭美专,通缉刘海粟,后来危道丰竟借口刘海粟“侮辱长官,毁谤名誉”,上诉法庭,内外串通,令刘海粟罚洋五十元,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模特儿制”斗争才告一段落。

琳琅满目文化街

昔日福州路中段包括河南路以西,福建路以东,汉口路以南,广东路以北,这一带曾有三百余家新旧书肆,是文具纸张和书店的荟萃之地。而今仍有上海书店、古籍书店、外文书店、科技书店等许多大型书店,供应古今中外各种书籍,为上海“文化一条街”。

一个世纪以来,文化街历经变迁。由东朝西,首先是福州路河南路口的四层大楼,那便是赫赫有名的书业巨擘——“商务书局”、“中华书局”。前者于1897年由青浦人夏瑞芳和鲍氏兄弟合资创办,后者由陆费逵(伯鸿)开设于1912年,原址在汉口路上,为和商务竞争迁于此,两爿书局编撰者中多学者名家,在国内期刊、名著编译、丛书辞典和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上,贡献颇著。世界书局1921年开设后,发展很快,与商务、中华形成鼎足之势。

在福州路鳞次栉比的书店中,有著名的编印文艺书刊和儿童青年读物的开明书店。叶圣陶、夏丐尊、丰子恺、郑振铎都曾是它的编辑或作者,开明书店为新文学的重要出版阵地。有从北京迁来的北新书局,大量印行鲁迅、刘半农、林语堂等人的著作。还有开设于三十年代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书店,它们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亡,出版启蒙读物。直到五十年代这三家书店才合并为三联书店。也有专售期刊的上海杂志公司和中国图片杂志公司。总之,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书店杂陈于此。

老书店多云集于河南路口(旧名棋盘街)。这儿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扫叶山房和文瑞楼、著易堂、广益书局,发售线装书;有以出版法学书和旧小说为主的会文堂书局;有经营文房四宝、碑帖字画和印章印泥的胡开文、曹素功等笔墨庄和荣宝斋、西泠印社等等。

福州路以北的山东中路,旧名望平街,这条长度不足二百米的小街,是上海报业的发源地,上海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申报》、《新闻报》、《时报》、《商报》等数十家报馆都曾在此起家或驻足。当时每天黎明和下午二点左右,大小报贩云集于此,望平街成为旧上海报业的代名词。

昔日的文化街景象虽已不复存在,但从这里的科技、外文、古籍、旧书等专业书店中观书,可以了解到上海出版业的历史掌故及其沧桑演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