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南岳八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南岳八绝

南岳胜景星罗棋布,重要者不下百余处。而其中尤以“南岳四绝”和“南岳八绝”最为出类拔萃。

南岳四绝为: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八绝则加上磨镜台之幽、会仙桥之险、大禹碑之古、南岳庙之雄。

祝融峰之高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祝融是南岳主峰,海拔1290米,因其位于湘江平原与周围低丘之间加之群峰叠衬,烟云烘托,故而显得横空出世,格外高峻,若登临峰顶,便可览无限风光,北眺洞庭,天水浩淼;南望群山,如屏如障;东俯湘江,五曲回环;西观雪峰,银辉泥丸……“上观碧落天星近,下视红尘世界遥”,峰顶有祝融殿,可体悟那居高之威严;“万顷苍波澄玉鉴,一轮红日滚金球”,峰东有观日台,可领略那观日之奇趣;“人间夜月已沉,此地清辉自若”,峰西有望月台,可欣赏那夜月之意境。“天半祝融”;“一日千里”;“寅宾日出,峻极于天”;“天根月窟”;“乾坤胜览”;“山矗天止,云起峰流”;“惟我最高,尊峙寰中”……那些古朴凝重的石刻、楹联,也让人驻足回味。

祝融峰腰有海拔1100米、为前后山分界的南天门,唯有到此方可窥见祝融的尊容。“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高大端庄的石碑坊上的柱联,恰如其分地概括点染了南天门地势的特点。半山腰的南天门尚如此,祝融峰之高自可想知了。

方广寺之深

方广寺为南岳最早的一座佛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南岳十八高僧之一惠海和尚始建。相传慧海初来之时,衣衫褴褛,投宿无门,但矢志不渝。他在莲花峰下一阴森幽杳之山谷中结草为庐,靠化缘为生。他仅有一身袈裟,脏了脱下在岩下水凼里洗洗,晾干了又穿上。一有闲暇,便在岩下静思默念世间生死轮回、苦乐衰荣。久而久之,一些流落僧人慕名投拜,一些寒士庶民也常来听讲超脱之道。一日,五个身穿白袍面分五色的汉子(一说五人分别身着红、白、黄、紫、青五色长袍),前来求问成佛之道。慧思反复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布施波罗蜜多”一语。此五人不得其解,讪讪而出。至草庵外向门徒打听,方知慧思之意是说,给寺院多捐钱财即可成佛。此五人翌日复至,表示愿献平地一块,以供建造寺院。是夜电闪雷鸣,风狂雨暴,山崩石裂。第二天清晨,峰下果然出现一块大坪。慧海大喜,忙令众门徒四处传言说此乃五位龙神受点化后作法献地。他们现均已被超度成仙,分主本地黑沙潭、白沙潭、黄沙潭、化龙池和水帘洞下的龙潭等处。消息传开后,四方财主、官绅、善男信女竞相献物出力,不久就在那大坪上建成这座方广寺。寺名取佛经“十方广布”之意。王夫之《莲花志》有类似记载:“其地本为潭,慧海在旁说法,五龙化丈夫来听,慧海命其拓地,旋即涌成平地。”

方广寺唐时改为方广圣寿寺。宋初赐额“方广崇禅寺”。宋徽宗题“天下名山”匾额曾悬于正梁之上。明代洁空和尚曾予重修,崇祯年间王夫之兄弟等受巡抚屠元锡之命再行修建。清初毁于火,后又修葺。现外貌完好可观。寺西不远有“飞来钟”挂于寺前白果树之上;有慧海洗补僧衣的“补纳台”、“洗纳台”,台废石存,石刻尚清晰。附近还有张博读书处,岳和声所书“啸台”和谭元春所书“恋响”等石刻。寺外右侧有纪念朱、张嘉会的二贤祠。距寺五六公里的路旁石壁还有王夫之“涌几”石刻。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明亡后曾在方广寺起事抗清,失败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他生前多次来游南岳,并曾结庐读书,著有《莲花峰志》五卷。

方广寺所以以“深”独步南岳,首先因其曲隐深藏,寺宇在南岳腹地莲花峰下。周围八峰环绕,状若莲花,方广寺恰似莲蕊。当年由南岳镇去方广寺的方广道是南岳著名的风景奥区。明末竟陵诗人谭元春《游南岳记》云:“须弥而上,向背高低不一。沙边有石,石隙有泉,泉旁有壑,壑下复有奔响;响上有树,树间有花草青红光,光中又有飞流杂波;流急处有桥,桥上下皆有阴,阴内外有幽鸟啼;水可见则水响,不见水则汩汩草树响;诸松茂一山则山暗,一山或未能丛,则两山映之使暗;崖石森沈,多如幽斋结构。至于水蒲溪毛,宛如盘秀,步步怀新。度三十余里,声、影、光三绝。”从方广道之奥,亦可见方广寺之“深”。

方广寺左上方为狮子山,山形如狮,林木匝地参天。石涧潭缘山而下,涧中有巨石,长逾十丈,涧水穿石,坠为瀑布,下落深潭,声如宏钟;溢水触石,又若寺磬。涧水出潭后曲折缓流,至寺前分为两道,其间隔如船状,中有涧石大如屋,其上前人题刻甚多。顺溪而下,颇多香果树、银雀、横豆杉等珍奇树木,一株突兀石罅中的娑罗树已历数百年风霜。岩下有娑罗泉,以竹引水入僧厨,又频添几多禅趣。距寺十里有方广大坳,石涧潭诸水汇注,有黄沙潭、白沙潭、黑沙潭。各潭自有特色,而以黑沙潭为最。它汇集多处水而形成高达六七米的瀑布,终日喧嚣奔流不息。石壁有宋徽宗题“海南龙湫”四个大字。潭上有清乾隆年间所建听花庵、龙王庙,从前常有人至此祈雨。著名的“金钱吊葫芦”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相传离潭不远处有个叫牛伢的放牛娃,一日在潭边射死岩鹰,救了被岩鹰捕捉的小沙鳅。这沙鳅乃本处龙神之子。为表谢意,沙鳅以镇潭宝物——金钱葫芦相赠。此中盛有取之不尽的天池甘露,就是千万不能将葫芦口倒转。时值大旱,为救枯焦的禾苗、竹木,牛伢不顾龙神警告,倒转葫芦口倾出滔滔清泉,牛伢和他的黑牯牛却变成石山。在这座酷似牧童骑牛的石山不远处,因水而获得新生的小沙洲,也就被叫作了“金钱吊葫芦”。

方广寺之深,还因其堂奥深邃。寺院范围广大,多层多进。寺宇沿山坡上筑,多设石级,愈走愈高,堂奥幽静,门径曲折,给人以深远神秘之感。

方广寺既深如此,僧徒视其为《内典》之“极乐世界”;李白《游方广寺》吟道“圣寺闭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游人慨叹“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藏经殿之秀

藏经殿初名小般若禅林,相传为南朝陈光大二年(568)慧思禅师所建。至明代,因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而更名为藏经殿。明万历年间毁于火,修复后曾改名普光寺、祥光寺。现存殿宇为1931年重建,袭用旧名。八十年代又予修缮。正殿供泰国华裔黄彰任夫妇1980年所赠毗庐遮那纯铜镀金佛像。佛像肃穆仁慈,作沉思状,似有泰国少女风姿。神龛前香案,为著名雕刻艺人集体创作。四腿雕有独脚饕餮,案边雕有双龙戏珠,厢版雕的是古代神话人物、场景。殿附近有相传夜间常见飞光、磷火如烛的灵田,陈后主爱妃梳妆台、钓鱼台、美容池,及无碍林、允春亭、祥光亭等古迹。

“不游藏经殿,枉到南岳山。”藏经殿的特色在于“秀”。其秀一在于殿宇之雅秀,二在于环境之清秀,三在于两者间的谐和,了无人工雕饰痕迹之柔秀。

殿为歇山顶,绿色琉璃瓦,素色石台基,白色石檐柱。布局简洁,结构疏朗,装饰素淡,色彩柔和。因之古色古香,颇有经卷之气。加之远处云舒霞卷的苍翠奇峰的背景,近处万木争荣的碧绿林涛的衬托,益觉秀气迷人。远远望去,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于巨大碧玉盘中。

藏经殿周围是原始植物宝库,逾百年的古木举目可见。殿后一株五百多年的白玉兰,每年花开之时,香溢满山。湘椴、杜英、猴喜欢等大量珍稀树种为研究中亚热带生态系统提供了极好资料。殿地的文殊岭也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山地花园”,相传为豆儿佛数豆坐禅处。豆儿佛名法祥,字瑞光,明弘治时人。他募豆四十八担,在此数豆念经,每念一经,置豆一粒,豆尽即功成,故称“豆儿佛”。

水帘洞之奇

水帘洞位于南岳镇东4公里的紫盖峰下,在吐雾峰与香炉峰之间,其上有谷地,泉水从紫盖峰上分流而下,皆注入谷地。谷地旧有阳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皆深不可测。它们将泉水皆吸入腹中,然后又全部吐出,沿石壁飞泻形成高约百米宽约10米的巨幅水帘。由于石壁有一“横石塞其间”,因而又折成二帘,玉碎珠联,抛成弧形,下注潭中,声若雷鸣,溅起水花高达数米,与壁上下泻的珠玉碰撞不已,以致周围数十米内烟雾纷飞,在阳光映照下,时有无数彩虹飞挂。“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帘冷喷秋。今古不知谁卷得,绿萝为带月为钩”,宋真宗时的吏部郎毕田此诗所描绘的正是这番奇景。其奇也如此,《南岳志》所谓“南岳七十二峰无弗泉者,惟水帘瀑布为南中绝胜处。庐山之瀑奇而肆,天台之瀑高而寒,雁岩之瀑逋而峭,而水帘之瀑兼而有之”,或不为过也。

正因其绝胜,它在传说中变得更为神奇。相传神农尝百草时曾来过此地,今尚有洗药池遗迹。又说此洞深不可测,曾有金龙曳尾于其间。黄冠羽流之辈更将其视为仙家之洞天福地,称为“朱陵太虚小有之天”,简称朱陵洞天。传说晋代陈兴明等九人便在不远处的九仙观飞升。唐末道士杜光庭《名山洞天福地记》将此处列为神仙三十六洞天中之“第二十二洞真墟福地”。传说中的唐玄宗“洞天投龙”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投龙,即投金龙云简。此物原为道教符箓之变体。金龙以青铜制作,用作皇帝通达洞府的驿传;玉简为玉石刻制,上镌有告文(符咒)。玉简刻成后,皇帝若有未尽之意,可用黄纸或素绢之类补写信函,附于简上。符咒信简由学士院撰文,呈皇帝审定。简需投名山洞府,投简之时,需设斋醮。唐王朝为李姓,有些皇帝乃自诩为道教始祖李耳之后裔,大力崇尚道教。开元、天宝年间,连佛教徒贺知章也当了道士;尚有张九龄、王维、孟浩然、陈子昂、宋之问、李白、毕构、卢藏用、王适、司马承祯等被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用的亦是道家之语。就是在那种崇道气候中,玄宗特派朝廷内侍张奉国和道士孙智凉等一行,专程到水帘洞投金龙玉简。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道士李亘通,于水帘洞石壁题记此事:“羽客下棋处,金龙曳尾处,宝箓浮水处,投金龙玉简处。”

水帘洞多有历代文人的题咏之作,至今石壁上仍留存着大量唐宋以来的石刻题词。著名者有唐李商隐书“南岳第一泉”;宋张孝祥题“南岳朱陵洞天”和“镇岳飞天法轮”;明计道书“天下第一泉”,章誉题“冲退醉石”;清李元度书“夏雪晴雷”、“醉眠观瀑”;还有“飞琼溅雪”、“帘挂古今”、“不舍昼夜”、“高山流水”、“何去何从”等。这些题刻有画龙点晴之精妙,不仅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水帘洞声、光、色三绝的奇景,而且寄托了各自的情怀。有的还有着一段佳话,如“冲退醉石”和“醉眠观瀑”便与科举时代的一大奇闻有关。相传明神宗时,四川成都著名学者章誉屡征不起,神宗赐号“冲退居士”。后章避居衡山,常醉眠帘下。一次醒来已近黄昏,即刻“冲退醉石”于所卧岩石之上(亦有说字为后人所刻)。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章誉之举自然惊世骇俗,故“冲退醉石”成为后代骚客揽胜寄慨之处。曾有诗云:“水帘洞前一片石,留与他人醉后眠。珍重向人书四字,风云重护鬼人怜。斯人胸次阔如何,石上留书便出尘。只凭春风明月夜,此间真有醉仙人。”

水帘洞左岸,有龙神祠,似笼子悬于山岩半腰,为当年唐玄宗投龙设醮坛之处。祠畔有雪浪亭,以水帘瀑布色白如雪、声如激浪得名。据记载,自号天岳山樵的平江诗人李元度为方便观瀑而于光绪年间修建了此亭,同时还在紫盖峰下筑有朱陵精舍。

可惜的是,由于修建水库,水帘洞以上谷地被淹,名泉胜迹多沦于水中,瀑泉也因水量减少而消退。昔日之风采,只能复存于传说与想象当中了。

磨镜台之幽

磨镜台在掷钵峰下,与半山亭隔壑相望。台旁龙松盘桓,古木参天,台前峰回路转,壑谷深幽,景色极佳。若逢云雾天气,山色空蒙,松林时隐时现,磨镜台宛若仙山琼阁,其景更为诱人。这里地势高旷,冬温夏凉,是绝好的避暑胜地,近代军阀在这一带建有不少别墅。但说磨镜台以“幽”为特色,恐怕还和它有关传说的幽秘玄妙有关。

磨镜台在半山亭左侧,附近有福严寺、七祖塔、拜经台、金鸡林、南台寺、三生塔等众多名胜古迹,诸如慧思飞杖、五龙听经等传奇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带。这就使此处无形之中笼罩着一层神秘诡谲的色彩。而传为禅宗南北二宗磨镜斗法之处的磨镜台,即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中国佛教禅宗五祖弘忍以下分为两支。一支以神秀为代表,主张通过打坐、念经、持戒等途径“渐悟”成佛,因其活动地区主要在北方,故称北宗;另一支以慧能为代表,主张“我心即我佛”的顿悟,因其当初活动地区在南方,故称南宗。唐开元年间,禅宗北宗僧人马道一从四川来到南岳。他对南宗持有成见,又非常自负,居然在南宗怀让和尚住持的观音寺不远处结庵修行。怀让在曹溪参惠能和尚为师,来南岳后改慧思般若寺为观音寺,在此宣扬惠能的顿悟法门。当他了解到道一修行之意甚笃,且发现道一两眼非同俗人、舌头上卷能盖鼻梁、脚板有车轮图纹等奇特处以后,猛然想起慧能当年的嘱咐:“印度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预言你的门外将产生一头壮马,它将会踏破这个世界。”他断定,这匹“壮马”就是道一。于是他决意使道一归附自己门下。起初他每日去道一坐禅处诱其注意,但道一目空一切,毫无反应。继而傲然站于道一对面反复念诵惠能偈语:“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念至第四遍,见道一略有所动,便拂袖而归。翌日,坐于道一对面,在石上磨砖。道一为响声所扰,问他何以磨砖。他道:“作镜也!”道一不解:“磨砖岂可成镜?”他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又岂可成佛?”道一听罢,顿时大悟,跪拜怀让为师。在怀让启迪下,道一悟彻南宗种种微妙,十年后,获许离开南岳,自创禅林宗派,弘扬南宗学说。果然如般若多罗所预言的那样,道一后来门下僧徒云集,成为赫赫有名的江西“马祖”。他俗姓马,在佛家僧侣中以俗姓为称呼的,可能只有马祖一人。传法于马祖的怀让自然更有名气,于是南岳这磨镜处成了中国佛教史有名的胜地。人们为纪念怀让,将这里叫做“磨镜台”;原道一住所,也被称作“马祖庵”,因马祖受法怀让,故又名传法院,内悬“砖镜重辉”匾额。磨镜台后有七祖塔,系怀让墓。墓碑所镌“最胜轮塔”四字,传为唐宰相裴休所书。台左路旁盘石上刻有直径尺余之“祖源”二字,或为马祖在此发源之意。七祖塔后为上山老路,路旁碑题“怀让路”。路系天生蹬,又名天台阁,有二百零六级石蹬。周围有龙舒桥、观音桥、麻姑桥、游泳池等遗迹。

“南岳风光磨镜台,释家偈语费疑猜。”后人游及此处,难免不为那斗法故事佛法玄奥所动,自然倍觉此处之“幽”了。1938年11月,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曾在此同避暑的蒋介石商谈抗日大事。事后,周恩来给南岳一僧题词曰:“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叶剑英也感奋不已:“回顾渺天际,天风吹我衣。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

会仙桥之险

会仙桥在祝融峰顶北面的青玉坛下。青玉坛为一突兀峥嵘之悬崖,下临万丈深壑。崖下深壑两边各有一石伸出,中有一仅可容步的石桥相通。道家传言,青玉坛为乌青公所创,乃神仙第二十四福地,仙人雅聚之处。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这里便会传出阵阵悦耳动听的仙乐。因神仙来去皆经此石桥,故名会仙桥。站在桥旁,可望群峰沉浮云海之壮观,可见祝融峰侧“金龟朝圣”(一巨石酷似乌龟,每日先迎朝阳,又似跪拜峰巅之岳神)之奇景,故桥上有“昔人曾于此飞仙”、“爽心悦目”、“南山一境”等石刻。

会仙桥,又名试心桥,其名或与一则传说有关。从前山坳里住着一位叫玉贞的美丽非凡的姑娘,她与老母相依为命,以挖药材为生。一次正在采药,忽闻笛声悠扬。吹笛者为集贤峰下一个叫桂生的孤身小伙子。他酷爱吹笛,听说八仙常在青玉坛聚会,决心去向韩湘子学习吹笛。桂生在会仙桥旁一直等到二更时分,八位仙人才让他过桥。过桥时他毫无畏惧,纵身而过。他的虔诚和胆量赢得了神仙的赞赏,韩湘子一连教了他七个夜晚,使他熟谙了仙乐。玉贞和桂生一唱一吹,情投意合。不想附近刘家坪大财主刘四金欲娶玉贞为妾。玉贞心生一计,说欲娶她必得像会仙桥上的神仙那样会吹笛。刘四金坐轿前来找韩湘子学笛,过桥时摔得粉身碎骨。于是人们说,此桥能试人心,善人敢跳,且一跳即得福;恶人不敢跳,且一挨其边即得祸。故会仙桥又名试心桥。

大禹碑之古

禹碑耸立于岣嵝峰上,青石刻制,高1丈,宽7尺,重700公斤。正面刻文七十七字,难以辨识;背后刻有一行书大字“寿”,寓意大禹治水功盖天地,寿同南山。

民间传此碑为大禹治水后所立,其碑文为古人在衡山留下的最早文字,故以“古”誉之。但一般认为,此碑非夏时文物,而系后人伪托。据说此碑刻成后难以上山幸赖一老僧以锡杖于碑上端戳二洞而得以运至峰顶。过去,四方人们一直把它当作神物供奉,其旁曾建有禹王殿四时八节香火不绝。碑文亦被视为珍品,摹拓探究者甚多。附近石崖下留有不少文人学士之题刻。其间有诗云:“楚水奔湖去,衡云入殿来。神能驱魍魉,碑立护风雷。扪石天星动,登上地轴开。禹功当勒石,诗史陋仙才……”

南岳庙之雄

南岳大庙在衡山脚下南岳镇北端,前临寿涧水,后枕赤帝峰,络丝潭水绕其左右,远处有湘江五曲来朝。

庙址呈长方形,占地98500平方米。大庙主体建筑共分九进。第一进为棂星门,系由花岗石砌成的重檐牌坊式门楼。第二进为奎星阁,原为戏台,专供庙僧或施主演戏用,飞檐凌空,琉璃盖顶,四角重檐,正中天花板上辟藻井,饰龙,梁栋上绘有八涧神仙图。左右为钟鼓亭,钟亭内原有元代9000斤铁钟,每逢山洪暴发,鸣钟镇洪,声震数十里,现已不存。阁下层有横直相交之两石弄,台下洞门中镌有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第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为正川门,原为重檐斗拱古建筑,后被日机炸毁;左右为东西川门,其外又有玄德宗门和六寺同门,分别通道观和寺院。岳庙两侧各有八个道观和八个寺院,另东西回廊各有庑房五十三间供僧道居住。据说是慧思给岳神择新居后,岳神很感激慧思的好意,又难忘道家昔日对自己的礼奉,于是就将南岳地盘平分给佛道两家,并让两家弟子平等地分居在自己新居两旁。

第四进为御碑亭,重檐山顶式建筑。亭后有青石龟一座,重3.8万斤,背驮重2.8万余斤之石碑,上刻《重修南岳庙记》,立于康熙四十七年。在古代传说中,那种驮石碑的像龟一样的动物并非为龟,而叫赑屃(bixi),也称“霸下”。不过,此处的人们仍将这只驮御碑的赑屃唤做乌龟,是因为它有着一番特别的来历。有说它原是一只龟精,常变作人形深夜祸害庄稼,被后山棠河源头处陈石匠的神锤仙錾击中而逃到庙中,石龟背上那道深深的石槽即是留下的伤痕。第二天清早,扫院小和尚见到乌龟怕它跑掉,便用大石头压住。几天后,陈石匠闻讯欲来收拾,大和尚怕有失佛门尊严,乃叫人连夜在龟趴处盖上亭子,并用铁锁封门。那乌龟不得饮食,天长日久便化成了青石。许多年后康熙重修岳庙,御碑便立在它的脊背上。也有说,这石龟原是衡阳地段湘江龙宫中的龟将。早年南岳山脚有一书院,院中有棵大桂花树,乃是八仙之一何仙姑来南岳采药时埋下的金簪的化形,人称桂花仙子。当时书院中住一能文善画的穷书生赵松泉,每日临窗作画,与桂花树相伴。仙子感其知遇之恩,与之结为恩爱夫妻,并以绝妙工夫助其作画,使之名震江南。衡阳段湘江龙子自视湖海巨族第一才子,得知松泉声名顿生妒意,乃令龟将设计残害仙子。不料龟将屡次作恶未遂,反被仙子头上的金簪烧成石龟踢到山脚。后康熙要立碑时便用上了它。

第五进为嘉应门,原为清以前地方官迎接京师御史来祭岳神处,保留着宋代如意斗拱形制。第六进为御书楼,存碑甚多,为历代藏书处。第七进为主体建筑正殿,供奉南岳圣帝,善男信女朝拜顶礼处。殿高七丈二尺,里外共有七十二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亦有云,“七十二”乃道家习用数目。这些柱原为木制,为防火起见,1923年改作石柱,前廊正中两根,整石凿成,每根重2.8万斤。正殿以龙塑为主,瓦、梁、栏杆、墙壁、丹墀、门槛等处,共有八百条,似正应“八百蛟龙护岳山”之说。这些龙造型各异,大至十几丈,小至数寸,有的腾云吐雾,有的舒身探爪;有的衔梁顶檐,有的护墙抱柱。殿前台阶上由五块汉白玉拼刻成的“拜殿龙”栩栩如生,亦为庙中艺术精品。殿内供奉岳神塑像,殿前左右宝库旁各有铁鼎炉两个,一为明桂王造,一为清湖南巡抚赵申乔监造。殿周围石栏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一百四十四块,上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及道家神话故事。

第八进为寝宫,木梁上保留有宋代花鸟彩绘。宫内原有明崇祯年间所造重万斤之铜佛。最后一进为正北门,出北门即可上山前往磨镜台等处。

全庙周围红墙围立,角楼高耸,整个规模与格局颇似北京故宫,是五岳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南岳庙既如此庄严宏伟、华丽壮观,冠之以“雄”自不为过矣!

那么,岳神为何能得到人间帝王般的礼遇呢?盖因封建帝王自命为“天子”,为报天之功,常在五岳行封禅大典,五岳因此而成“山之尊者”,掌管五岳之神祗自然也有了尊贵的地位。《南岳志》载,唐初即封南岳神为“司天霍王”,高祖李渊派人来建司天霍王庙;开元年间封其为“南岳真君”,建南岳真君祠。至宋,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既已称王称帝,其建筑理所当然得体现出皇家气派。于是,宋祥符五年(1012)又建后殿。以后历经重建扩建,现正殿为清光绪八年(1882)按北京故宫样式重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