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重庆之旅·大足石刻·天光云彩石刻之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蒙蒙巴蜀雨·重庆之旅·大足石刻·天光云彩石刻之冠

大足古属合州巴川县,唐乾元二年(759)单独置县,后屡置屡并,清雍正六年(1728)复置,属四川重庆府,今为重庆市辖县。据《蜀中广记》载,大足之名“……取丰足之意。或云宝顶山有巨人迹”。“巨人迹”即指佛足造像。

盘陀石上巨人迹

相传,释迦牟尼修得正果,即将涅槃时,众徒不舍。他只好狠心地挥手划地为河,挡往徒弟。见徒弟们仍不肯离去,释迦牟尼也隔河伫立良久,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人们膜拜顶礼,就将此地更名“大足”。今宝顶山圣寿寺前有水池,池中有一对长1.8米、深1.1米的大脚印,即为当年佛祖遗迹。山上佛湾卧佛前那条弯弯曲曲的排水道,就是当年释迦牟尼挥手划出的河。清代著名人张澍曾至此题诗:“一碧方塘水不波,天光云彩拂风过;盘陀石上留双足,碑立何年字已磨。”

大足石刻创于唐,迄于明。其中多数为唐、宋时开凿,以北山、宝顶两地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最高,是我国中晚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县城2公里,海拔560米,石刻造像始于唐景福元年(892),止于南宋绍兴年间,近六千尊佛像中,有二千余尊保存完好。石刻以佛湾为中心,南段为晚唐、五代作品,北段为两宋作品,各具时代特点。其中精品有享誉“北山石刻之冠”的“数珠手观音”(俗呼媚态观音)窟、“观经变”龛、“孔雀明王”窟、“地藏变像”等。宝顶山在大足东北角,海拔580米。其石刻造像时间为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有造像近万躯,以大佛湾规模为最大,保存完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大足县志》)。遍布于东南北三面岩壁和石窟中的三十一幅大型雕像,图文并茂,题材广泛,技法洗练,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其中长达31米的“释迦涅槃图”、一千零七只手的“千手观音”、高达7米的“华严三圣像”等,皆为珍品。而那些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风貌的世俗化、中国化的作品,更为世所罕见,是研究古代历史、宗教、艺术的宝贵资料。宝顶山周围,有圣寿寺、小佛湾、维摩卧疾、万岁楼、高观音等外围造像。其中圣寿寺为川东大丛林之一,现有天王、灵霄、大雄、三世佛、燃灯和维摩诸殿,每年农历二月初,朝山进香者逾万。俗谚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

四川大足石刻菩萨像(宋)

师徒赌艺成奇塔

宝顶山上有座与众不同的塔,塔顶大,塔身小,当地人叫“倒塔”。相传这是鲁班的杰作。当年,鲁班、赵巧师徒二人到大足刻造佛像。赵巧自以为手艺已学成,欲与师傅比试高低,就提出自己去宝顶山,师傅到北山,各造一万尊神像,当晚动工,次日鸡鸣为限。四更时,赵巧造好像,到北山一看,见师傅群像竣工,正在雕刻宝塔。这才发觉自己忘了造塔,必输无疑,于是学起了鸡叫。鲁班一惊,宝塔倒落在地,就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样子。

鲁班惦记着徒弟的工程,忙赶到北山看望,见他正在建一座多宝塔。因地基不稳,塔身倾斜。鲁班飞身上前,一脚踹去,塔稳稳地立在山顶,就是今天的北塔。此塔实建于宋代,因与南郊风水塔遥遥相对而得名,又因塔身色白而名“白塔”。高约30米,八角形,底层边长3米。外看十二层,内实七层。全塔青砖砌成,间嵌石刻造像,塔内各层内壁嵌石刻造像,刻佛经故事。雕刻精美、题材丰富,为他处罕见。第一层平顶上刻有一脚印,清晰如初,相传就是鲁班踹塔时留下的。游人至此,皆驻足揣摸,以为一奇。

佛道相争石篆山

位于大足县西南的石篆山,现存造像四五千躯,规模仅次于北山和宝顶山。造像集中于佛湾(子母殿)和千佛岩二区,为道、释、儒混存群雕,体现了宋代三教合一的风貌。代表作有鬼子母龛和鲁班龛。山上有庙宇佛惠寺。寺外一长百米、高1丈的巨石耸立,从中纵分为二,如刀劈,人呼“刀劈石”。由石缝上望,天开一线;远处平眺则石门对峙。相传当年佛道为石篆山争持不下,惊动了各自的祖师爷李老君和释迦牟尼,二人皆说自己早已占据此山。李老君点化出一座崭新的道观,释迦牟尼化出摩崖造像和一座“黄昏到寺蝙蝠飞”的破败庙宇,言已历八百年之久。老君只好认输,一气之下,抽刀将寺前巨石劈为两半。

妙善千手渡众生

宝顶石刻造像“千手观音”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大的一尊。在面积88平方米的岩壁上,居中的观音身高不及3米,结跏趺坐莲台,头戴宝冠,双手合十,表情慈祥端庄,一千零七只手呈放射状分布,手中各执法器,或托、或握、或捧、或持,千姿百态,上饰金箔,光彩夺目,谲奇绚丽,令人有鬼斧神功之叹。据说曾有人用多种方法,都未能数清手的数目,最终依靠匠人贴金记数方才查清。大足人相传,千手观音本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她自幼信佛,出家做尼姑。妙庄王不悦,怒毁寺庙,撵走和尚。天神罚他身长五百个大脓疮。妙善以自己的一手一眼配药,为父治病。佛祖释迦牟尼知道后,深为感动,赐她千手千眼,时时拯救众生。当然,这只是中国传说。在印度佛经中,观音原为转轮王的第一太子,是个男身,到唐代始传他化身为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于是其形象即变为妇人。元代赵孟頫之妻管道生更作千手千眼大悲观音之传略,世人遂以为观音前身即妙庄王之女妙善矣。

送子娘娘弃恶从善

北山石刻第一百二十二号窟名“玛利帝母”,俗呼“送子娘娘。”她端庄慈祥地坐在龛中,左手抱一婴孩,面前一乳母敞胸喂乳,两侧侍女分立,整个造像洋溢着一派柔情蜜意。然而据说她曾经是个专吃小孩的妖魔。

佛经载: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个能歌善舞的牧牛女。一次,城里举行盛会,大家不知她已怀孕,强拉她歌舞助兴,致使胎儿夭折。牧牛女悲痛万分,发誓要在来世吃尽婴儿,让逼她跳舞的人尝尝失去孩子的痛苦。她死后,转世为王舍城娑多夜叉的长女,收养了五百个失去父母的儿童。每天她都要去城里吃一个儿童。释迦牟尼知道后,趁她进城吃小孩时,把她最喜爱的养子藏起来,并在她失子痛哭时教育她,要设身处地为别的父母着想。她终于醒悟,发誓不再吃小孩,并给求子父母以如意儿童。人们见她弃恶从善,便造像祀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