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南岳衡山,寺庙庵观星罗棋布,六朝以来即是著名的宗教圣地。佛道共处,相争而又相安。

道家羽流捷足登

据载,远在西汉,道家即在南岳开始活动。武帝曾封南岳金母殿道士王谷神为“太微先生”,皮元曜为“太素先生”。直到南北朝以前,基本上是道家的天下。羽客们声称南岳是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的神灵境界,为导云雨、养万物、惠群生的洞天福地,是道家朱陵太虚之天。只要学道居此,即可度世飞升。他们尊奉岳神为南岳真君,乃古代之太虚真人赤松子,说其祖师爷李耳(即老子,太上老君),即得道于赤松子。并进献给这位南方之神以九丹日精之冠、朱光之袍,及夜光天真之印。一些史志也载,南岳白日飞升者屡有所见,仅在朱陵洞天——紫盖峰水帘洞处飞升者就有晋代陈兴明、施存、尹道全、陈惠庆,南朝徐灵期、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等九位道仙。于是,四处道徒争先恐后前来炼丹修行,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极盛时全山有道观四十余处。其中,最早的大概是徐灵期和邓玄寂于287年在华严峰下创建的衡岳观,其后有招仙观、九仙观、洞门观、北帝院、西灵观、玉清观、普贤观等著名宫观。由于岁月久远,这些建筑多已颓圮。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尚有集贤峰下的黄庭观等。

黄庭观祭祀供奉的是南岳地区家喻户晓的“南岳夫人”。传说中的南岳夫人,姓魏名华存,又名魏元君,字贤安,山东任城(今济宁市)人,晋司徒魏舒之女。少时饱读经书,仰慕仙术,曾蓄志终身不嫁。后迫于父母之命,24岁时嫁于南阳刘幼彦为妻,生有二男二女。刘幼彦曾为修武县令,魏华存随夫到任所后,仍矢志念经修道,常百日闭门不出。一个月夜,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青童君、碧海景林真人、清虚真人王子登四仙降临她的卧室,赠予太上宝文三十一卷及《上清黄庭内景经》。当时世道纷乱,她终于看破红尘,带着侍女麻姑到南岳修道。她因念大禹得金简玉书之事,先登金简峰一大石上仰天祈祷,此处后世称“仰天台”。她又到集贤峰,发现峰下有个小峰,小峰西南边有块一丈见方的岩石稳稳地搁置在另一块石头上,颇像一张独脚的八仙桌,决意将其作礼斗坛,来日从此处飞升。于是请人于石旁建造道观“紫虚阁”。从此,她在此隐居静修,每日除三次在大石上祈天礼斗外,均披阅四仙所赠宝卷。凡此十六载,年事愈高而脸色愈红润。东晋咸和九年(334)八十三岁寿旦之夜,当她登坛礼天时,一班仙人驾鹤来临,口称前来迎接仙姑。她于是托剑化形而去。后协同西王母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及南岳众仙事务。宋景祐年间,赐名“紫虚元君”,元祐年间进封“高元宸照紫虚元道元君”,为茅山嗣上清经箓第一代太师,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茅山嗣上清第二代玄师为杨羲,曾得夫人亲授,下传第三代真师许穆。嗣后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为祭祀魏夫人,隋大业十四年(618)始建观,称魏阁(亦有说唐始建),内供魏夫人塑像。唐大历三年(768)大书法家颜真卿重修,并亲题碑碣,详述魏夫人得道之事。此时,因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后裔,故对道教大加尊崇,魏夫人声名更著。李白即有“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的诗句。宋仁宗赐名“紫虚元君之阁”。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再赐名黄庭观。黄庭二字取自四仙所授《上清黄庭内景经》。《黄庭经》为道家经典,一般认为有《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而所传《上清黄庭中景经》疑为后人所作。据宋张君房《道藏》云,黄庭二字含义为:“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脑中、心中、脾中。”因此,《黄庭经》是道家必读的修炼专书。

黄庭观现址为清乾隆年间移建,位于集贤峰下白龙潭左边,距南岳庙二里许。观门有对联“欲往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横额“山不在高”。入门左侧有“憩足仙关”石。正殿门楣镌有“黄庭观“三字。正殿、过殿、左厢房等均为清代砖木结构。观门外有魏夫人“礼斗坛”(即飞仙石、飞升石),上有魏夫人飞仙的足迹。这块石头非常奇怪,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一点:它便微微动一下,但若很多人一齐用力推,它倒反而纹丝不动。据说南宋时有十多个僧人为损道家仙气,曾合力掀推此石,结果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没推动,反被巨大的回推力吓得逃之夭夭。人们说,那是魏夫人遣使五百力士将它稳住了。

相传历代在此观得道者不少,如衡山农民率子廉,做道士后曾住观内,后羽化仙游;苍梧女道士王妙想在观内白日飞升。南宋时前来修炼的长沙女道士缑姑,更有一段“青鸟渡仙”的传说。缑姑来黄庭观不久,魏夫人派青鸟传话,告知她本是西王母后代,使其更坚定修仙信念。后又让青鸟送来逢凶化吉的黄色羽毛,使缑姑几次逃脱猛虎的袭击和恶僧的伤害。最后又引缑姑登飞仙石,乘白鹤羽化而迁居九嶷山。

慧思奕棋赢地盘

自南北朝开始,随着衡岳十八高僧的相继出现,道教在南岳的一统地位被打破,佛教香火日益旺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南来的慧思。

据《续高僧传》、《佛祖统纪》载,慧思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东)人。孩童时,他作过两个梦:一是梵僧劝他学佛悟道;二是普贤菩萨骑着白象来到他身边,摸了一下他的头顶。不久,他头顶即长出一个头髻状的肉坨坨,作为“佛印”终生留在他的头上。这些梦和佛印,把他引入佛门。他15岁出家为僧,专诵《法华经》、《般若经》。由于佛教内部的宗派斗争,他“定慧双开”的主张多遭非议,且屡遭暗算。为求生存,图谋发展,他决计离开北齐。正在他选择去向之际,忽闻空中有音:“若欲修定,当往武当、南岳。”他于是带领门徒于光大元年来到南岳。到南岳的当年就创建了般若寺(即今福严寺),第二年又创建小般若寺(即今藏经殿),于是名扬四方,归者云集,使南岳佛门香火空前旺盛,被尊为天台宗三祖。于是,一系列关于他的传说不胫而走。

其一曰:“奕棋赢山”。据说他到南岳后,首先拜会了创建南岳天台寺的好友海印禅师。从海印处得知,岳神喜欢下棋,且对奕时要赌赛输赢,曾夸下海口,说谁要胜过他,要什么给什么。慧思为求站脚,决定与岳神对奕。结果三战三捷,岳神为不食言,同意满足他的任何要求。慧思躬身作答:“贫僧只求大神给我一个挂得了禅杖的安身之地。”岳神慨然应允:“南岳七十二峰任你挑选!”慧思连忙合十说:“请让锡杖择居。锡杖落下处,求大神恩准贫僧结草为庵。”岳神笑应。慧思暗暗念动咒语,然后扬手将锡杖抛向空中,须臾落在了今福严寺一带。此处正是岳神看中已久的福地,不免有些尴尬,但又不便改口。慧思忙合掌致谢,并保证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不久慧思在飞杖定下的宝地建造了般若禅林。禅林内果然专辟一进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之所。并在前殿供奉重达一万三千斤的岳神铜像一尊。岳神见慧思如此报答,也就不再计较,并与其结为棋友。

其二曰:“岳神下山”。一日,慧思于祝融峰顶岳神庙与岳神对奕,趁岳神赢棋高兴之时,又请岳神再赐给一线之地,以便僧众出入。岳神问这一线之地如何划定。慧思脱下袈裟,合十说:“贫僧不敢多要,只求我这袈裟的荫蔽之处。”袈裟荫蔽之地,值得几何?岳神未及细想便又应允。这时只见慧思口中念念有词,抛起袈裟,顷刻化成一片浮云,越铺越宽,很快就把前山各个山头遮住。岳神这才如梦初醒,大惊道:“南岳前山全被大师占去,连我下山也无通路,这叫我如何安身?”慧思一笑,连说不妨。随即一指岳神平时蹲着下棋的石鼓说:“您原来坐在哪里,以后还是坐在哪里。这石鼓所落之处,即尊神乔迁之宝地。”说着,伸出指头朝石鼓一点,那石鼓便着魔一般顺坡滚下,一直到山脚那块空旷的平地才停下。慧思又合十道:“以贫僧之见,大神高踞祝融,风狂路陡,百姓朝拜、官府祭祀,多有不便,终日冷冷清清,有何意思?倒不如搬到山下,另立殿宇,多享数十倍人间香火,少受数十倍仙家孤独,何乐而不为?”岳神也觉得有道理,再加上佩服慧思的法力与智慧,便欣然下山,在石鼓所落处建造了新居,即现在的南岳大庙。下山以后,香火果然比山顶旺盛多了,也就乐滋滋地享起傻福来。慧思呢,不久就在锡杖落处建起寺院,以其擅演《般若经》而取名般若寺,亦称般若台。随后又在祥光峰下建起小般若禅林。一时僧徒大增,每餐吃饭者多达一千,其中般若寺在册僧人五百,另五百吃斋食的罗汉被安置于寺旁洞中,后世因有“罗汉洞”之谓。

其三曰:“卓锡引泉”。寺院兴旺自是好事,然而寺院无水,僧众每日为远道汲水所苦。慧思乃施展法力,以锡杖在寺下山坷沙地里戳出一股清泉。众僧扩而为井,名之曰“卓锡泉”。不日,慧思又让猛虎衔锡杖引路,在寺后东侧岩石下寻得一眼新泉,亦扩而为井,号“虎跑泉”。此二井越是天旱水越深,越是下雨水越清;向里面倒一百罐水也不会增多,从中汲一百罐水也不会见少。这两口神泉的开发,不仅解决了寺院的水源,更显示了慧思的法力,其影响深远绵长。杭州“虎跑泉”的来历据说即与此泉有关。

其四曰:“三生有缘”。一次,慧思与岳神在般若寺旁闲步,谈起慧思身世。慧思告诉岳神说,他与南岳三生有缘。岳神要他证实,他带岳神来到寺旁一块岩石上,指着下面石碑处说:“我一生曾在这里坐禅,被贼人砍了首级。”岳神命人寻找,果得断头枯骨一具,呈檀香木色。向西南稍行,见一大石,慧思又说:“我二生曾栖居于此,终我天年。”岳神细察,见骷髅尚在,色泽晶莹。又前行至般若寺与南台寺之间,慧思指一平坦处说:“此处原有古寺,我三生曾在此主持。”掘之,得见堂宇基石、僧用器皿。至此,岳神惊叹不已,乃同意慧思在此开基筑台,演说般若经。慧思声名益振,僧徒一时逾万。佛门后代又于慧思三生栖居处分别建有“一生岩”、“二生塔”、“三生藏”(一说三生塔,慧思三生尸体皆藏于其中)等圣迹。

其五曰:“道佛相争”。佛门兴盛引起道徒嫉恨。紫盖峰下九仙观道主欧阳正则望着般若寺上空的斑谰云彩,终日忿忿不已,乃鼓动众道徒四处砍凿,以断佛门胜气。然而无济于事,徒留下南天门处许多沟痕而已。欧阳正则又于陈宣宗太建元年(569)亲赴陈都建业(今南京),向宣帝献奏疏说慧思乃是北齐派遣来搞内应的奸细,欲借朝廷之手翦除佛门。宣帝即派使者前往南岳考察。使者上山不远,被一老虎拦住去路,转而向山下百姓打听,人们皆言慧思法力无边,但毫无叛心。宣帝适巧又在便殿作一梦,梦见慧思飞杖来殿,要他勿听道士馋言,否则将用禅杖荡平宫廷。宣帝于是治欧阳正则以“诬告罔上”之罪。从此,慧思名声震动南陈朝野。不久,兵乱烽起,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因敬慕慧思而选定南岳作避乱之所,并削发受戒,拜慧思为师,法号慈惠。慧思将她安顿在建成不久的小般若禅林。不久,兵乱暂息,后主还朝理政,因思念这位爱妃而派人日夜兼程赶至南岳,接其回宫。陈妃犹豫难决,乃故作难辞:“除非我的头发长得和在宫里一样时,或在这山谷里钓出一条鲤鱼,方才回宫。”没想到,十天后她居然发如青丝,披齐腰间,姿容不减当年,而且也果然从幽谷钓出一条三尺长的鲤鱼。于是,她欣然回宫,慧思也被召到建业当了国师。小般若寺则留下了梳妆台和钓鱼台的遗迹。后明代桂王之母陈太妃曾栖居此处,并在原梳妆台废址上重建梳妆台,每日于其中梳妆饰容。

另外,据说慧思死后托生于日本,为圣德王子,继续“兴隆佛法”。唐鉴真和尚东渡日前提及过此事,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亦有记载。

天下南岳僧占多

“从来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自慧思后,佛教势力在南岳渐成燎原之势。至唐中叶,便占压倒优势,一些道观也改为佛寺。其影响还远播日本、东南亚,从而引出许多国际佛教交往的佳话。

南岳佛寺,以五大丛林(福严寺、祝圣寺、上封寺、南台寺和大善寺)为最著。一说为六大丛林,外加清凉寺。

福严寺,即慧思所建般若寺,在掷钵峰下。唐开元元年(713),禅宗七祖怀让辟此寺为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福严寺。据说当时寺中福严和尚,主持栽种杉树十万株作为修寺材料,致使该寺规模日益宏大,故易此名。现寺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山门横匾石刻:“天下法院。”两旁石刻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进门不远知客厅前石柱刻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寺后拜经台岩上有“极高明”三字,传为唐李泌所题,故又名极高明台;石壁东侧有一石刻说明:“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中间一大“佛”字,意为佛相极高,佛光极明,佛至高无上,故极高明;又一石名“慧思一生岩”;寺前有慧思“三生塔”;寺左有虎跑泉;寺右有一古银杏树,相传曾受戒于慧师,今腰围已逾五米,树龄高达一千四百多年……这一切,都显示着福严寺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寺周围景色秀丽,昔有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镜台流月、丹凤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话、烟语飞花等十景,引得历代文人流连忘返,吟诵石刻甚多。

祝圣寺,在南岳镇东街。相传原址为禹祭舜之冷清宫。唐初改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大历末赐号般若道场,贞元间又赐号弥陀寺,宋时改为胜业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监修岳庙,为迎康熙南巡,将寺扩为行宫,后因康熙未至,又于1714年改名祝圣寺。寺周围古木参天,原有禹柏庵、御书亭以及柳宗元撰书的碑文等古迹。寺宏大华美,前后五进,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罗汉堂。其中罗汉堂石刻五百罗汉像尤为人称道。石刻系光绪年间寺僧心月所为。心月和尚多才多艺,尤擅雕刻。他得一部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像拓本,决心重刻传世。经四方奔走,备齐石料和镌刻工具后,他在长沙埋首窗下,精心刻缕三年,雕出了比天宁寺更有神采的五百罗汉像。随即从长沙运至南岳,献给祝圣寺。寺中为此专建罗汉堂,将五百罗汉像依次嵌于堂壁之上。心月和尚圆寂后,佛徒们将其安葬于上封寺侧,并建塔垂观,以示纪念。可惜,这组艺术珍品全部毁于十年动乱之中。现仅存拓本陈列在南岳大庙书画馆内。

上封寺,在祝融峰下,南岳最早古刹之一。原为道教光天观,称第二十二福地。隋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观为寺,赐名上封寺。寺屡建屡废,现仅存后殿。寺后山顶有望日台,传为元世祖时所建,上有一石碑,刻有“望日出处”四字。宋代名僧佛印有《观日出》一诗,颇得此处观日出日落之真趣:

《佛道香火》古诗句出处:秋高气怒上封寺,碧落浮云放欲收。万顷苍波澄玉鉴,一轮红日滚金球。远观西北几千里,近视东南数百州。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份再来游。

南台寺,号称“天下法源”,在掷钵峰下,“天下法院”福严寺附近。据《南岳志》载,寺为梁天监年间海印和尚始建。唐天宝二年(743)僧希迁(又名石头和尚)辟为道场,天宝九年在此著《草庵歌》、《参同契》。宋乾道初年(1165)无碍和尚在此礼佛,又予重建。元明各代,僧徒于岳庙西廊各建私屋分居,自称“老南台”和“新南台”,皆以正宗自居。现存南台寺为清光绪年间淡云尚经十多年经营所重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寺刚开始重建之时,日本僧梅晓(号六休上人),自称是南岳石头希迁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到南岳游访南台寺,虔诚参拜希迁祖塔,联接宗源。日本佛教曹洞宗把南台寺看作祖庭。曹洞宗是中国禅宗南宗的五家之一。由唐代僧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所创。他们先后在筠州洞山(今江西宜丰)、抚州曹山(今江西宜黄)宣扬禅宗,所以取二山之名,称其为曹洞宗。“洞”字在前,是为顺口起见。另有一说,因南宗始祖慧能别号曹溪,再取良价所在洞山之名,故合称“曹洞”。慧能创南宗后,一变过去佛门衣钵单传之规,广授心印,因而法嗣有六十三人。这些法嗣后多各立宗派,其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四派影响最为深远。青原一系后又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良价既是希迁四传弟子,希迁又是青原嫡传、曹洞祖师,并在南台寺辟道场,日本曹洞宗以此为祖庭就自然了。曹洞宗传入日本是在南宋时。十三世纪中叶,日僧道元来华学佛,这时禅宗五家只有临济、曹洞两派较为盛行。曹洞宗因道元传入日本,临济宗也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传入日本,其余各家在南宋以后便衰落不传。现南台寺中尚有石头和尚之墓“相见塔”。希迁俗姓陈,广东人,曾师事慧能,慧能死后,他到罗浮山受戒,闻行思禅师秉承慧能衣钵,又从行思。天宝初往南岳南台寺,在寺东大石上结庵修行,时人尊之为石头和尚。归从他门下者甚众,湖南禅宗以他为主。年九十一圆寂,皇帝敕溢无际大师。梅晓来南台寺,受到淡云厚礼相待。察看新寺工地后,梅晓许愿赠送日本全部藏经。当时日本共有六部藏经:宋版本黄檗藏经一部,高丽明北藏本一部,铁眼和尚仿明本,岛田蕃根缩高丽本,新刻合校一部三本,辑续各宗禅师语录本一部。六部藏经共七百多卷。四年后,全部藏经果然转辗送到,此时重建的南台寺已落成近两年。接经那天,立道场,设禅斋,很是热闹了一番。为表示中日僧人共同溯源认祖,淡云、梅晓亲手把重见天日的海印题刻凿洗翻新,把名绅题书的“重振南宗”拓上匾额,又勒于石头。还把乱石刺蓬中新找到的“南台禅寺碑和希迁的《草庵歌》、《参同契》石刻,整理后置寺内醒目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闿运应淡云之请,作《日本僧赠南台寺藏经记》,记述梅晓赠经一事,后勒刻于石。

除上述南岳佛教五大丛林外,著名佛寺还有方广寺、藏经殿、高台寺、铁佛寺等。全盛期佛寺总数多达二百余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岳佛寺在此中占尽风光。

不过,尽管佛教势力占了绝对优势,与道家羽流却也相安无事。这可从岳神大庙的建筑构思中窥见一斑:大庙配殿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八个佛寺,皆五十三间。人们说,这是岳神下山后感激慧思给他所择新居带来的好处,同时又未忘昔日道家对他的礼奉,于是他让两家弟子平等地侍奉在他身旁。其实,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佛道相争而又相安,儒释道三教合流这一重要特征的生动反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