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韵·黔西之旅·招堤·修堤赖招公作记有张童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清滇黔韵·黔西之旅·招堤·修堤赖招公作记有张童

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半公里许,是黔西南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这里有花香十里的荷塘、姿影婆娑的绿柳、精巧玲珑的楼阁、湖中长达200余米的曲形桥和五个湖心亭,以及石山、古树、花草等等。

清代,安龙县城是南笼府和兴义府治所。城东北这一带原是一个约10平方公里的湖泊,春夏之际,时常泛滥成灾。康熙三十三年(1694)安龙镇游击招国遴(广东番禺人)倡议集资修堤,并捐银二千两,率工匠采石,挖泥,经一年多,于田野上筑起了长270米,高、宽约3米的石砌长堤,以防洪涝,保护城垣。后人为了纪念招国遴,仿杭州“白堤”、“苏堤”,取名“招堤”。以后,南笼府知府杨汇等陆续在招堤周围增修了一些亭台楼阁,增植花草树木。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兴义府知府张锳将招堤加高1米许,在堤侧开辟水池数亩,遍植荷花,又在金星山东侧依岩构建可览招堤全景的半山亭。半山亭竣工之后,张锳大宴宾客,并仿“滕王阁”事,让其子张之洞(时年十一岁)即席作《半山亭记》,刻石嵌于亭内。再经几次废兴重修,现有山门、小石坊、涵虚阁、一览亭、半山亭、荷花池、赏荷亭、怀乡桥等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而不局促。在数百米长的范围内,安放了这么多风格各异的亭阁,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工艺构思的精巧。

张之洞的《半山亭记》清新别致,功力不浅。它先从远到近,依次描述了“万山辐辏”、“一水环潆”的兴郡(兴义府),“烟柳迷青”、“江桥倒影”的招堤,“巍然”“峙于岩畔”的魁阁,“石壁一方”、“茅亭三面”的半山亭等风光,再叙述“吾家大人”倡建半山亭的经历。然后,细述半山亭大观及朝暮、四时、晴雨之景:“每当风清雨过,岩壑澄鲜,凭栏远眺,则有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此则半山亭之大观也”,“若夫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者,亭之四时也。沙明荷净,舞翠摇红,竞秀于汀沚者,亭之晴也。柳眉烟锁,荷盖声喧,迷离于远岸者,亭之雨也”。再后,由此亭此境中“人之乐”、“物之乐”引出太守于此与民同乐之“真乐”:“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苍翠千重,暮而烟霞万顷,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至若把钓人来,一蓑荷碧,采莲舟去,双桨摇红,渔唱绿杨,樵歌黄叶,往来不绝者,人之乐也。鹭眠荻屿,鱼戏莲房,或翔或集者,物之乐也。”太守于此与众“游”、“宴”、“欢”,而“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境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之者,太守也。”最后,引兰亭因右军(王羲之)写序而“彰”,晴川阁、岳阳楼因崔(颢)、范(仲淹)品题而不致于“沉沦于湖滨江渚”事,道出建亭题记的意义:“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拔萃,必无沉滞而不彰矣,所以谓之与民同乐也。不志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传于奕世,是贻林泉之愧也。故挥毫而记之,犹恐未能尽其致也。”

前人吟咏招堤和半山亭的楹联诗词颇多,有的不失为佳作,从各个角度描绘出了招堤和半山亭的韵味。堤南端的石山山门横额上写着“苕清绿”四个字,取太湖苕、霅二水之意。两旁的楹联为:“忽惊华构依崖出;不断海风吹月来。”一览亭有楹联:“垂两行杨柳色,凭十里芰荷香。”半山亭有楹联:“万变成沧海,留得半山风月旧;一亭重结构,收来满眼画图新。”此外,还有“水色涵山色;荷香杂稻香”,“乾坤一草亭,日往月来,观大化流行,酿成山水清音,风云变态;天地皆逆旅,渔歌樵唱,觉生机勃发,领取鸢鱼活相,花柳精神”等,俱各有风采,耐人寻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