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大钟寺·悠悠钟声忏悔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大钟寺·悠悠钟声忏悔难

在北京北二环路有一寺庙,名觉生寺,因寺后钟楼里悬挂着一口有“中国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铜钟——华严钟而俗称“大钟寺”。

觉生寺落成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而大钟却铸成于明永乐年间。这偌大的一口钟因何而铸,它与觉生寺又怎么发生了联系呢?

明太祖朱元璋灭元称帝,分封诸子各为藩王,四子燕王朱棣与其岳父——朱元璋大将徐达共守北平,连年征战后终于平定了北方。太祖死后,却将王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就打算削夺诸王权力,巩固自己统治,而朱棣早就蓄成了夺权之势,未待朱允炆有所行动,他就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变”,夺取了政权,建元永乐,并将朱允炆谋臣及家族万人诛杀,杀得血流飘杵。永乐年间,虽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皇帝朱棣却恐惧万分,他恐怕那些被杀冤鬼来报复,于是便命他的国师法名道衍的僧人姚广孝监造一口大铜钟,在钟上遍铸经文,来超度亡灵,忏悔自己的罪愆,永固皇位。

这口钟在德胜门外铸钟厂铸成,置于汉经厂,一直到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才移至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可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它却躺在地上。阴阳家便说,大钟属金,北方属土,按生克理论,金土相生,因此,大钟应置于城北。恰巧此时城北觉生寺刚落成,便被选作置钟之所,并建一钟楼于寺内。大钟移至觉生寺,寺名很快被俗称大钟寺代替,寺庙从此也声名远播。每当旱年,人们都在此做祈雨道场,大钟一响,声闻数十里。

这口钟名“华严”,钟体高6.75米,外径3.3米,钟唇厚18.5厘米,钟内钟外遍体经文。外面是《诸佛如来菩萨尊者名号集经》、《弥陀经》、《十二因缘经》,里面是《妙法莲华经》,钟唇是《金刚般若经》,蒲牢铸的是《楞严经》,共计有经咒十七种、二十三万余字,却恰恰没有《华严经》。经文字体恭楷,端庄、工整、遒劲,分布匀称,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手笔。

这口永乐大钟,创造了许多奇迹。第一奇是它的铸造运用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无模铸造法,一次浇注而成。钟体绝少气孔砂眼,工艺达到极高水准,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宏亮,穿透力强,衰减缓慢,因而传播极远。第二奇是它的运输。大钟重达4615吨,在当时条件下,屡次移动是如何完成的呢?据说,为了移动大钟,人们在必经之路上,每隔一里就挖一口井,沿途再挖出浅沟,待到寒冬降临,就将井水注入浅沟,使它结冰,再将钟置于冰路上,用畜力拉动。这办法堪称一绝,但它所耗人力物力之巨,也令人咋舌。第三奇便是它的悬挂技术。4000多吨的大钟,悬挂在两层钟楼内,悬挂的架子用粗木架成,而蒲牢处却只穿进一根长1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的铜穿钉。就靠它将4000多吨的钟体与钟架梁柱联结,高挂了几百年。据测定,这根穿钉恰好可承受4000多吨的剪切力,并能保证钟体与钟纽的合理比例。人们发现,古人为防止由于穿钉表面不平造成局部应力的加大,还在穿钉内部铸进了一根相当于低中碳钢的芯子。几百年来,悬钟的架子不走样,铜穿钉也毫无损伤,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钟地下还有一个约70厘米的深坑,呈八角形状,既降低了钟楼高度,又能看到内壁字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