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曲阜·礼仪之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曲阜·礼仪之乡

在山东南部鲁西平原与鲁中平原的结合部上,有一个以礼仪之乡著称于世的地方,这就是曲阜。

曲阜背负东岳,南引凫峰,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畴;泗水北枕,沂河南带。自远古时代起,这里便成为我国东方文化的中心;春秋末年这里又孕育出一代圣人孔子。从此,曲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了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以其深厚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泱泱壮观的名胜古迹独享盛誉,历两千年久而不衰。

故迹幽奇东蒙长

据古史记载,我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有四位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

今曲阜城东8里处的寿丘相传是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曲阜还为此更过名。史称宋代真宗皇帝崇奉道教,尊黄帝为祖先,于是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敕改曲阜为仙源县,将县治从鲁国故城内徙往寿丘前,并大兴土木,建起景灵宫供奉黄帝。景灵宫有一千三百二十楹,“崇广壮丽罕匹”。《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即少昊。少昊在位八十四载,享寿百岁而崩,葬于云阳。鲁故城东门外有云阳山,传为少昊葬地。而今曲阜城东寿丘脚下有少昊陵,主体部分为宋真宗、宋徽宗时修建,后代陆续作过重修。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塔形陵墓,号称中国的金字塔。塔体由一万一千多块方方正正、光润洁白的香烛石砌成,故又名“万石山”。整座陵墓阔28.5米,坡高15米,宝顶方11米。上有黄硫璃瓦庙堂,内供汉白玉石雕少昊像,为宋宣和时遗物。陵园内到处可见纪事碑碣石刻,门前有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的石坊。前行2里许便是宋代景灵宫旧址,有“万人愁”巨碑,上面无字,传说是北宋宣和年间建此碑,因金兵南犯,未及刻字,后人有诗云:“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

山东曲阜少昊陵

关于少昊其人,有史书称他曾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以百鸟为官名。后迁都至曲阜,修太昊之法。因为以“金”标其政德,有“以金德王天下”之说,故又称“金天氏”。这些记载在史学界尚是一桩悬案,不过当地民间流行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倒与史书记载有些瓜葛。

传说在很古的时候,天河的源头有穷桑树,此树为树中之王,树头如伞,桑叶如扇,五千年开一次花,一万年结一次果;桑椹如紫玛瑙一般,吃一粒即可长生不老。玉皇大帝的小女儿皇娥常来此攀枝采桑,用来养蚕缫丝织锦。一日,皇娥在树下结识了金星,当时金星还是一个英俊少年。两人由恋而爱,一年后在穷桑树下结为夫妻,男耕女织,幸福美满,不久生下少昊。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龙颜大怒,派出天兵将皇娥金星打入天牢,把少昊发落人间。少昊落凡于泗水岸边,被百姓推为首领。他带领大家开荒种地,植桑养蚕,很快使这一地区成为繁华锦绣之地,建起了城镇,少昊命名为穷桑邑,并以此为基础建少昊之国。再后来,国土扩张,少昊就将国都迁到了曲阜。

除黄帝和少昊之外,舜帝也曾在寿丘制作什器,洒下过辛勤的汗水;大禹更为治水奔波于兖州,在这一带留下了不朽的足迹。这些优美的传说给曲阜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也展示了曲阜在华夏文明史上的显赫地位。唐朝著名诗人高适途经曲阜留诗道:“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独立岂吾心,怀古激中肠。”

道化千年瞻鲁邦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大封功臣谋士,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姬旦因留在京城辅佐其侄周成王,便让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前,周公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慎无以国骄人”。伯禽带了大批礼乐典籍前往鲁地,“变其俗,革其礼”,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说伯禽亲行孝道,首任鲁君不久,便在国都中心建太庙祭祀周公。现在曲阜东北有周公庙,占地75亩,三进庭院。主殿为元圣殿,由周公殁后被封为“元圣”而得名。周公庙西北有一隆起高地,名曰望父台,又称伯禽台,传为当年伯禽向西望父祭祀之处。

周公庙内有问礼堂遗址。问礼堂原为纪念孔子祭祀太庙而建。孔子生前曾多次去庙里拜谒,《论语》中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描写孔子进周公庙时的举动。孔子是位勤学好问的学者,每次进庙,总要详细地请教有关祭庙的礼仪等方面的问题。有一次孔子见到周公发明的“欹器”,问守庙人说:“此为何器?”守庙人问答说:“盖为右座之器”。孔子说:“吾闻右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让子路取水试验,果如所言。孔子叹息道:“呜乎!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问:“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回答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惟至德者及之。”孔子因欹器而发的这套议论,表现出对周公这位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的由衷赞颂,他认为周公修礼作乐,制订了代表当时社会精神文明的各种典章制度,已达到了至德的境界。故周公死后,周成王为表彰他,特许鲁国以天子礼乐祭文王,曲阜成为除周都镐京外文化最发达的城市。

城郭虽荒遗址存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释名》:“土山曰阜”。这曲折蜿蜓的“阜”,大约就是现在城东的防山,这里在三千年前原是鲁国故城的中心,当时是一片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其整体布局与《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定相吻合,充分反映出礼仪之乡的独特风格。汉代这里又出现了一座辉煌一时的宫殿,这便是灵光殿。灵光殿为鲁王(史称恭王)刘馀所修建,在汉代与长安皇城的未央宫、建章宫齐名。汉王延寿曾为之作《鲁灵光殿赋》,赋中着意渲染了灵光殿之巍峨宏丽:“连阁承宫,驰道周环,阳榭外望,高楼飞观”,“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周行十里,仰不见日”。在王莽篡汉后的连年战乱中,未央宫和建章宫都毁于大火,灵光殿却“岿然独存”,直到今天人们还以“鲁殿灵光”来比喻历经劫难而硕果仅存的老人。现遗址上,仅存唐宋时所建的周公庙。明代陶钦皋有诗云:“周公庙侧黍离离,传是灵光旧殿基”。鲁国故城是目前我国发掘的第一座西周城遗址。根据城基显示的规模可知,如今的曲阜城当时处于故城西南一隅,只占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天下衣冠仰圣门

春秋时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这里诞生。他在曲阜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曲阜因此成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诗云:“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代起,历代王朝无不对孔子追谥加封、顶礼膜拜,延续近两千年。据历史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这是帝王亲自到曲阜祭祀孔子的开端,后代儒家对此大肆宣扬,认为“汉家四百年命脉全在于此”。此后各朝皇帝竞相效仿,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29)过阙里,命大司空宋弘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72)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并亲御讲堂,让皇太子讲经。另外,汉章帝刘炽、汉安帝刘祜、北魏孝文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都曾驾临曲阜祭孔。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来曲阜时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祭孔;乾隆皇帝曾八次到曲阜极其虔诚地祭祀孔子。

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孔子的高度重视,曲阜也因此名扬四海,繁华代代,保存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民间传说。至今圣人故里的巨大魅力仍令人赞叹不已,以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为代表的一批名胜古迹为世人所仰慕,曲阜被誉为“文物之邦”、“名胜之乡”、“礼仪之乡”。正如明人李东阳所赞:“天下衣冠仰圣门,旧邦风俗本来敦。一方烟火无庵观,三氏弦歌有子孙。城郭已荒遗址在,书文半灭古碑存。凭淮更续东游记,归向中朝次第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