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川西之旅·川西高原·民族风情线
四川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省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川西高原世代居住着羌族、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现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辖区内,构成独特的民族风情线。
泸沽湖“女儿国”风情
泸沽湖又名勒得海,为四川盐源县和云南宁蒗县共管的界湖,西距盐源城170公里。四周环山,中有小岛,海拔2260米,周长72公里。湖面水天一色,苍松白雪倒映其中,景致极佳。居住此地的摩梭人的母系社会遗风,和彝、藏、蒙古、羌族特色的房舍、服饰构成的人文景观,使这里成为独具情韵的旅游胜地。七百多年前,元朝忽必烈大军远征云南,一支蒙军失散在这里。他的部下化剑为犁,和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世代繁衍。这里至今存在着男不婚女不嫁的“阿注”婚姻形式。
“阿注”婚的特点是:具有“阿注”关系的男女各居母家;“阿注”同居所生的子女由女家抚养;“阿注”既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他们互称“阿肖”;家庭以女性为主宰,掌管生产、分配,住在家中的兄弟,居于从属地位。他们的住房俗称“木阁笼”,由圆木垒迭而成,内、外两层,构成“回”字平面。青、壮年妇女都拥有木板隔成的小单间卧室。每年3月15日、4月15日和7月15日是摩梭人的祭山、祭海节,人们在节日之夜野饮露宿,正是青年男女寻找“阿注”、交换定情信物的良机。
相传此地曾是常遭干旱的坝子,名泸沽坝。坝上散布着九个村子。一天,村中放牛的小姑娘喇木,被猪群中一头毛色黑亮的老母猪带到一个山洞。洞里有一条卡在石缝中的大鱼,满身金鳞耀眼,身下有淙淙细流。小姑娘割下一片鱼肉充饥,第二天,鱼身上又完好如初。土司知道后,赶来九十九条牛,要把神鱼拉回家。一声巨响,石缝开裂,狂涛奔涌,卷走了土司,淹没了村子。泸沽坝变成了一片汪洋,成为今天的泸沽湖。
羌寨风情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自称“尔玛”、“尔芋”。《说文》解释说,羌从人、从羊,乃“西方牧羊人也”。公元四世纪末,岷江上游两岸已存在南迁的氐、羌族。汉以后,西北羌人两次大规模迁居到岷江上游。今阿坝州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县内及附近地区有10万羌族人。羌族村寨以碉楼最具特色。碉楼分为战碉和住碉,古称“邛笼”。羌人在建造时不绘图、不吊线,信手垒石砌成,壁面平滑,结构美观,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之别,最高可达十四层,30余米,异常坚固,抗震力极强,建筑工艺自成一格。羌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羌年”、婚嫁等喜庆节日,人们用名传古今的羌笛、口弦、羊皮鼓等羌族独有的乐器,伴和动人的对歌,倾诉欢乐以示庆贺。
凉山彝族风情
西昌市郊四公里处的四合乡有一座典型的彝族村寨,在此可以品尝彝族风味的咜咜肉、荞麦饼,身临其境目睹一年一度的“火把节”风情。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相传,远古时代天地相通,有一年因灾害农作物欠收,可是天神恩体古惹依然派思惹巴夫到人间收税。神逼人反,人间能吃铜的力士俄体拉巴打死了思惹巴夫。天神闻讯大怒,先倾洪水,结果被人征服了,又施害虫。人们商量好在晚上举火烧虫,最终胜了虫害,喜获丰收。后来彝族人就形成了纪念英雄俄体拉巴、祈祷丰年的“火把节”习俗。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主要活动有杀牲敬拜祖先,举办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夜间举火把游于山岗田野。
康定跑马山风情
一曲《康定情歌》向世人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甘孜康定跑马山风情。跑马山在康定古城东南隅,海拔3000米,长约1公里,花木丛生,风景秀丽。藏族人喜欢在这里欢度自己的“四月八”节。此节俗称“转山会”,又称“浴佛节”。相传“四月八”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人们用鲜花、净水撒向佛像,以食物供养坐禅的喇嘛,以示信佛之诚心,祈求吉祥如意。此时,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高原古城往往变成僧俗同庆的欢乐海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