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
位于宣州市北郊3公里。原名昭亭山,因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又名查山。属黄山、九华山支脉,其主峰名洪狮岭,海拔286米。据《宣城县志》记:敬亭山“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堙……。”此处千岩成壑,山谷幽深,云雾缭绕,古树参天,竹海连绵,泉水淙淙,清溪环绕,湖水盈盈。齐朝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常与友人登临览胜吟诗题赋,曾留有“兹山亘百里,含沓与云齐”等名句,于是名声大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云:“宣城谢脁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近千首(篇)的诗词文章。敬亭山也是著名“黄山画派”的发祥地,石涛和尚曾在此山的广教寺蛰居十余年,苦作诗画。今敬亭山山水依旧,岁月流逝,一些古迹几经兵燹,遭受破坏,今遗迹尚存40余处。山麓有“双塔”,为全国一级保护文物;“古昭亭”古坊建于明崇祯9年(1636年),巍然屹立;敬亭山山腰有建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的“翠云庵”;在翠云庵不远处有“太白独坐楼”,双层楼阁,古朴典雅,四周抱柱擎起,每层飞檐翘角,巍峨秀丽,楼内有李白汉白玉雕坐像,并陈列当代名家书画。山上有“虎窥泉”、石壁、崖刻石刻多处,其中“云根”两字石刻,传为李白手迹。游人登山极目纵览,远村平畴,古城宣州尽收眼底。阳春三月,杜鹃吐红、梨花披雪、新茶叠碧,吸引着众多的远近游客。
〔古诗文赏析〕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天气清朗,夕晖也许正投在敬亭山上,空中已经看不见飞鸟的影子。仅有的一片彩云也渐渐消没。但独坐在敬亭山中的诗人还没有归去,而且也不想归去。是什么使他那样出神呢?原来诗人发觉,他喜爱的、百看不厌的敬亭山也在对自己另眼相看,脉脉含情,彼此感情如此融洽,真是“妙处难与君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是写眼前景物,但又不纯是写景,它同时也有起情即“兴”的作用。众鸟很快地各自投林,连孤云也不肯在空中多驻片时,在诗人看来,它们都“莫我肯顾”。这意思可以从第四句“只有”云云玩味出来。两句连用了“尽”、“孤”、“独”等字,诗题也标明“独坐”,透露出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式的孤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果说上联是起情,此联则是直接抒情。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说,尽管“众鸟”、“孤云”背弃我,但要使我完全孤立却办不到。与我同在的、心心相印的是比它们伟大得多的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一句中,“相”、“两”二字同义重复出现,强调诗人与敬亭山精神契合之密切。力破上联“孤独”感。“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带有一种骄傲满足的口吻。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语气。如果说上联暗示了诗人一种不屈服、不妥协的态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从另一方面表示了对现实的冷视,是诗人人格的生动体现。此诗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仅人看山,而敬亭山也在不厌地看人。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曾以词句申其意:“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此,情与貌,略相似”。对山的人格化,大大突出了诗人的主观精神,表现了他傲岸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手法,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一种体现。
〔现代散文〕 敬亭山,自谢眺李白赋诗赞颂而千古不衰,得江南诗山之誉久远。
从皖南古城宣州市北行三公里,由公路左折便有一庄严典雅的门坊,坊上有著名书法家楚图南题写的“敬亭山”巨匾和王遐举书“相看不厌”碑刻。
由门坊前进约五十米,是敬亭山风景区第一个景区,在李白塑像两侧,左为亭阁垂柳相映、游船荡漾的敬亭湖,右为丰富多采的儿童乐园,再由儿童乐园向左上行约五百米,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教寺双塔。广教寺早已毁于战火,那残砖断垣尚存一点幽思古意,但双塔却修葺一新。古塔历经千年,显示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悠久和不朽。
由双塔上山,穿过一片桃梨果园,公路直达山脚下的先贤祠,这是座四水到堂并有两厢对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里面陈列着在宣城建有风范并与敬亭山友情甚笃的十位历史人物的画像与撰文,谢脁、李白、韩愈、文天祥、梅尧臣……
由先贤祠前行数百米,上山之口,有古昭亭一座和“古昭亭”石坊。当代名人黄镇的题刻“江南诗山”竖碑并立其左,尤为显目。穿过石坊,沿着曲径石阶继续攀行,古树苍劲,竹海生涛,茶园飘香,不时有清脆的鸟鸣传来,实在是情趣倍增。在山腰间的古色典雅的“绿雪茶社”,游人既可凭栏眺望“江城如画里”的美景,又可品评那香气四溢的历史名茶。茶社之上,是古“翠云庵”,佛徒那朗朗的诵经声,给这江南名山染上了神秘色彩。庵之左侧那口“虎窥井”,水长润而清洌,在这山腰上,既难得又神奇。
再往上行,便是“太白独坐楼”,欧阳中石飘逸遒劲的书匾高悬门楣,李白飘然若仙神采奕奕端坐正厅,似乎永远在吟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章,若是烟雨迷濛,这里白云和雾气相夹,涌动着无穷的梦幻,人临其间,意入天庭。而天高云淡之际,站立在独坐楼前,临风四顾,又是一番风采,那满山的青翠,满山点缀着朱檐飞丹的亭阁画舫,还原了江南诗山的人文风貌。远处,水阳江澄静如练环合山城,南漪湖渔帆点点,闪隐其间,这时人们自然会吟诵起陈毅题写的诗章:“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当然,敬亭山会以其温馨与秀色,使你流连忘返。
(潘家栋)
〔民间文学〕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敬亭山上住着一户勤劳善良的茶农。敬亭山方圆几十里的农家,无人不夸说绿雪姑娘的善良、勤劳和聪慧。
那时的敬亭山,满山的碧透如一块绿茵。而在其山麓间的蛇山与磨盘山之间,是一片深深的峡谷。那里谷深幽静,雾气缭绕,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每年都长着茂盛的茶叶。每至春季采摘季节,香馨四溢的茶味,人们可望而因山道险峻而不可得。一代,一代又一代,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光阴荏苒,岁月育人。绿雪姑娘一年年长大,她从开始知道山民的想法到亲身体会到这个遗憾,她立志要采摘这珍贵的山茶,为乡亲们增加收入,丰富生活。于是,她瞒着父母家人,带上茶篓踏上了山道。然而,山道险阻通过了,但到了两山相交的悬崖峭壁处,终因难以支撑而摔入峡谷,绿雪姑娘美好的愿望化作山谷永远不绝的回响。敬亭山民们和绿雪姑娘的父母痛不欲生。悲痛之后,山民们开始凿石开道,辟荆创路,终于打通了这条险峻的山道。
而在绿雪姑娘献身的峡谷中,次年的茶叶生长得更水灵、更丰茂、更娟秀。人们沿着这条山道采制的茶叶,冲泡开来,汤清色秀,云雾蒸腾,如祥云浮显。在雾气结顶之下,茶叶就犹如雪花飞落,又似天女散花。人们说,这是绿雪姑娘的神灵再现。后来,人们就改其为“敬亭绿雪”。至于此茶成为历朝历代的贡品,供皇帝老子们享受,那是后来的事了。(潘家栋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