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跨区域·西安城垣》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古名长安,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它位于渭水之南,秦岭终南山之北,关中平原中部,有泾、渭、浐、灞、沣、滈、潏、涝“八水绕长安”之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武关、大散关、萧关、函谷关之中央,向有“自古关中帝王州”“长安自古帝王都”之说,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一千一百二十年之久,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即起始于长安。
据史书记载,唐长安城周70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比今日的西安城要大7倍。据《唐书·地理志》记载:上都初曰京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曰西京。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曰中京。前值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沣水。其长6665步,广5575步,周24120步,崇丈有八尺。
据《长安志》记载:唐京城东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周67里。郭中南北14街,东西11街,其间列置108坊,朱雀大街为南北最宽最直的主干街道,宽达150米,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54坊及东市;长安领街西54坊及西市。此外,城内还有京兆府。
城有十门,北垣一门曰光化;东有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通化(达礼)、春明、延兴;南有三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啟夏、明德、安化;西有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延平、金光、开远。
古唐城内有“皇城”,皇城长1915步,广1200步,南有三门,中为朱雀,左为上安(光天),右为含光;西有二门,左为顺义,右为安福;东有二门,左为延喜,右为风景;北当宫城之承天门也。进此门乃“宫城”,内有太极宫,为皇室帝后居处。
据《德宗本纪》记载,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788年)筑夹城,使“南内”和“东内”间的帝后往来安全不受外界影响。
唐长安城在唐昭宗李晔天祐元年(904年),被原黄巢大齐政权同州防御使、降唐为梁王的朱温(降唐赐名全忠)大规模拆毁,他拆毁城池民房而迁都洛阳,此后长安城再也未恢复其原有规模。当时唐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原城而守皇城,缩小范围而建新城(非现在西安的新城),这便是现在西安城之规模。
经过五代、宋、金、元各朝,西安城垣均未变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当时明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监修西安城,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于城完工后就藩西安,王府设在今新城。当时的西安城,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5公里,明修的西安城与唐朝韩建修的新城相比,西面、南面依韩原修的城墙,而东面、北面则向外扩展甚大。城门有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守,北曰安远。四隅有角楼4座,敌楼98座,马面98个,马面长12米,宽20米,高与城墙齐,城墙外沿有女墙,墙上有垛口,共5894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年),当时陕西巡抚王荩重修西安城;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年),当时陕西巡抚张祉又补修西安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年),当时巡抚孙传庭为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又在西安城四关筑构廓城,廓城为土所夯筑。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年),当时总督白如梅、巡抚贾汉复再加修葺西安城。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当时巡抚毕沅对西安城大加修理,这时城垣高三丈六尺,城墙厚四丈七尺,城壕上宽六丈,下宽三丈,城门楼三重,即正楼、箭楼、炮楼,城墙垛口6588个,官厅4座,角楼4座,魁星楼一座位东南隅城墙上,卡房94所,城周42里。
辛亥革命时,北城门楼毁于炮,只存箭楼。1926年,直系军阀吴佩孚,驱使河南军阀刘振华领镇嵩军10万人围困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西安军民死伤5万多人,焚烧南城门箭楼,毁敌台8座,敌楼、角楼、魁星楼、垛口、几乎均毁。外侧剥去包砖18000平方米,城墙170个流水槽全部废用。加之抗日战争时期在城墙上挖防空洞及难民挖住宿洞,城墙内外挖窑打洞2000余孔,城墙塌方22万立方米。环城林890亩,公私占毁约三分之一。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对西安城垣大规模修葺,对墙(城墙)、河(护城河)、林(护环城林)、路(城门出入路、城内马道和城外环城公园路)一并治理,城周建公园,城垣治理整齐,疏护城河75万立方米,引南山水经曲江池至兴庆湖,再由城东南角进西北角出,由古汉城河注入渭河,城河至此成为活水。但火车站解放门还是一个大缺口,直至2004年12月17日才将缺口封住,至此西安城墙才焕发出古代的辉煌。
西安城垣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之一。
西安城垣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西安城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