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长城·北门锁钥八达岭
八达岭是关沟第四道关口,即元人所谓的关沟北口,在北京市延庆县南部,距居庸关约10公里。
八达岭关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关城二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开有豁口,东门平台与关城城墙相连,西门平台与长城相连。
“一夫守关 万夫莫窥”
八达岭位于军都山的主峰,海拔1000多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曾派重兵把守。登上长城,居高临下,山石嶙峋,一览无余,万山丛中,只有这一道险关可通,自古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之说。现在附近的山崖上还有“天险”二字的题记。今京张铁路从关城中通过,成为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
八达岭长城因是京城的屏障,修筑十分牢固。墙体外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筑成,墙身内部填满碎石和黄土。八达岭是这段长城的高峰,依山势而筑,城墙高低宽窄不同,随山回环,高低起伏。一般墙高7米,墙基宽约6.5米,顶宽约5.8米,可容“五马并骑,十行并进”。墙身向内一侧每隔不远就有一个石砌的圆顶券门,有石梯可通城上。墙顶内侧有砖砌高约1米的宇墙,外侧砖砌高近2米的垛口,每个垛口上部都有瞭望口,下有射洞。城墙之上,每隔半里或1里就筑有一个墙台、敌台或战台。
长城的防务如此缜密,真有“一夫守关,万夫莫窥”之势。当年李自成攻北京到了八达岭,据说是多亏了一个白胡子老丈指点,才避开正面进攻,从东南山沟,走石匣,傍水峪,过白乙城来到京郊。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当年起义军营寨附近的两个村子叫做里炮、外炮,且沿袭至今。
八达岭以西约1.5公里,有一岔道城,筑于明嘉靖十三年(1551)。关沟至此分为两个岔道,一出延庆,一出怀来,古代为驼运之途。清代康有为“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里。明永乐年间,这里常驻重兵,古称“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城又为八达岭之藩篙”。传说明朝在这里守关的十八罗汉变成了十八个石桩,但日久风化,现在只剩七、八个了。
神仙赐教 四通八达
八达岭居高临下,雄居要路,南通南口、昌平、北京,北通延庆、永宁,西通沙城、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然而对其名称民间却另有传说。
据说修八达岭时,山高峰险,无路可攀,工程进展很慢。于是秦始皇派宰相李斯来督建。一个身佩宝剑的老者曾给李斯托梦,教他修城八法:“虎带笼统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驼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后来儒士李邑解了这四句隐语:利用乌龟往山上驮石条,羊往山上驮城砖,猴子为人搭肩引路往山上运料,燕子往山上衔泥,喜鹊为车辆搭桥铺路……于是,经过八个月的时间,大功告成。由于这段工程依靠了“修城八法”,历时八个月,还死了八个监工,故起名叫八达岭。
在民间还有许多关于修筑八达岭的故事。传说龙王的第九个女儿金波,曾拿一宝瓶盛了圣水给修边百姓消暑解渴。后来宝瓶落地,便出现了一汪清泉。几百年以后,清康熙皇帝到北国私访路过这里,见石碴嘴上滴下的泉水清洌剔透,便仰头接了几口喝,保驾的白大将军说皇帝的姿势像青龙倒吸水,从此,水泉便名为“青龙倒吸水”,并成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在八达岭关城东门外的路边,有大石,刻“望京石”三字。传说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带光绪和宫眷西逃经过八达岭时,曾站在这块石头上回望北京,因而得名。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望京石上,果然能够看见北京城的全貌。
去八达岭游览的人都会注意到,在青龙桥车站旧站,有一座十分逼真的詹天佑铜像。詹天佑毕业于耶鲁大学,专攻土木工程和铁路。1905年,他主持修建京张铁路。40里关沟地段,工程极为艰巨,詹天佑成功设计开凿了1600多米的隧道,使铁路穿山而过。八达岭的“人”字形轨道,用两台机车,前拉后顶,解决了爬坡问题。京张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成为当时铁路修建工程的奇迹。一向自傲的外国人也不得不暗暗惊叹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詹天佑说得好:“洋人可为之者,中国人必能为之;洋人不可为之者,中国人亦能为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