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故宫·文昌武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故宫·文昌武兴

紫禁城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皇帝也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把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和传世书法绘画作品收罗到自己身边,客观上又使这里成为一座文化宝库。

文渊阁与《四库全书》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北面,始建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是专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一座藏书阁,仿浙江鄞县范钦所建天一阁的样式建造。不同的是文渊阁为三层,比天一阁多了一层。楼下六间,楼上为一通室,乃根据郑玄注《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取以水克火之意。文渊阁建成后,乾隆曾亲作《文渊阁记》刻于石上,立在阁东驼峰式亭内。

“四库”,是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书籍,分藏长安、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后世因将四部称为四库,作为辞书的总称。

乾隆三十七年,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纂修《四库全书》,因而遍征天下遗集。纂修工作由皇六子负责,而实际是由纪昀(晓岚)总其大成。至乾隆四十七年,大功告成,按经、史、子、集的分类编入了从古代到清初的著作三千五百零三种,计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十亿字,装订成三万六千册,纳为六千七百五十二函,是一部规模宏大、卷帙浩繁的重要文化典籍。

在编纂过程中,乾隆又下令选择其中最精的书籍,编了一部《四库全书荟要》,规制约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另外,又把馆臣校订每一种书时所写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编成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再编了一部二十卷的《四库全书简目》。

《四库全书》编成后,曾先后用楷书缮写了七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内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孤山文澜阁。其中后来全部被毁的有两部,部分损坏、散失的有两部,保存完好的三部分藏于北京、沈阳、台湾。文渊阁原藏的第一部,1949年被移往台湾,现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是原藏避暑山庄的第四部。

《四库全书》的编修是学术界的一件幸事,同时也是一场浩劫。据说在编修过程中,对那些“词意抵触”的皇帝忌讳之书,均下令焚毁。

铜活字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编纂完成的另一部大型丛书是康熙朝陈梦雷原辑,雍正时蒋廷锡重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它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全书一万卷,五千二百册,分六编,三十二典。包括历象编、方舆编、明伦编、博物编、理学编、经济编。编下设典,每典又分若干部。每部先汇考,次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目。内容十分繁富,且区分非常清晰。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样大的一部书籍,完全是用铜活字版印刷的。康熙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的同时,又在那里开办了一个印刷厂。铜活字版是要先用铜刻制出单字,再用单字排成印版,书印成后,拆了版的单字仍然可以使用,类似于今天的铅印排版。在两百年前用这种方法印成这样大部头的书,实在是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

除铜活字版外,武英殿另外还有木活字版,用木活字版印刷的就是著名的武英殿聚珍本。

科举殿试与金殿传胪

科举考试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也是人们走上仕途的一个通道。一般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层层选拔。最后也是最高级的考试称殿试,由皇帝在紫禁城内亲自主持,考中者称进士。

殿试以前一直在太和殿举行,乾隆时改在保和殿。殿试策题均由皇帝亲自命定。试卷上写有应试者姓名的那一页由礼部盖章密封。考卷由皇帝任命的读卷官评阅,经三天的反复审阅,将拟定的前十名试卷,呈送皇帝御览,待皇帝钦定名次后,再拆封亮出考生的姓名。清代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新科进士产生后,在天安门进行“金殿传胪”,即在殿上传呼考中进士者的姓名,然后由礼部官员将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的金榜张贴在长安左门外。凡中进士者都被分别授予各种官职,予以重用。

封建时代,殿试制度十分严格,也十分隆重,但有时进士甲第的选定也并非完全出于真才实学。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殿试,名列前十名的考生中有一位名叫王寿彭的,当时适逢慈禧将要庆贺她的万寿节寿辰,阅卷官为博得慈禧欢心,遂将之擢升为第一名,因为传说中彭祖活了七八百岁,寿彭二字含有吉祥喜庆之意。

1904年,封建王朝举行的最后一次殿试,点中的末科状元叫刘春霖。他本来也不是第一名,因为当时正逢旱灾,难于春播,而刘春霖的名字含有春风化雨、恩泽人间之意,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也因此而被取在第一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