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乌尤山·“绿影一堆漂不去”
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秦昭王时,郡守李冰为避沫水(大渡河)水害,在二山相接处凿开一口,使它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故又名“离堆”,有“青衣别岛”之称。清代张问陶曾作诗赞“凌云两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嘉定舟中作》)。
乌尤山形如犀牛卧水,古称“乌牛”。北宋诗人黄庭坚始更今名。然“乌尤”二字何意,众说纷纭。一说佛门弟子相传,观音菩萨曾至此化为鬼王驱鬼,以寺存唐代铸观音化身“乌尤大士”像而得名。一说“乌尤”形容山色。乌者,黑、青苍也;尤者,特别突出也。相传乌尤山下有直通江苏包山和湖南洞庭湖的海穴,林中竹木受潮气滋润,特别苍翠,故名。另一说则谓此山古亦名“乌龙”,古“龍”字转化为“龙”时,讹传为“尤”,至今乡人多有呼“乌龙山”的。山上有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盛唐,初为惠净禅师结茅处。惠净在此,以绳为床,以竹为杖,常诵《莲花经》,十年不下山。后刺史岑参上山寻访,作《题惠净上人幽居》诗,闻名蜀中,遂建寺。北宋时更今名。寺宇依山取势,别具一格,有明、清时建大雄、弥勒、天王等殿及新修复的罗汉堂,碧瓦朱栏,翠竹掩映,景致宜人。罗汉堂后右侧有尔雅台,为明初所建,原为三层,五十年代拆去第二层,改近顶层名“听涛轩”。在此远眺峨眉,近临沫水,为观景佳处。正中壁上榜书“汉犍为郭舍人注尔雅处”,有联“名字谁寻景纯上;江山如画聂阳西”。
实际上,这里并非真正的尔雅台,“郭舍人注尔雅”也是千年以后才为世人所公认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旧文,递相增益而成,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宋时便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汉武帝时,犍为郡(今乐山)郭舍人首先为其作注。郭曾在乌尤山小住,然其注文已佚未传。东晋著名的学者郭璞,集《尔雅》学之大成,名重于世,因与郭舍人同姓,故后人附会,将此地传为郭璞注尔雅处。直至清末,这段历史误会才澄清。而郭舍人注尔雅处,即古尔雅台,则为今旷怡亭址。明成化时,嘉定州守魏瀚改今名。嘉靖时,袁子让任州守,以为不可磨灭前贤遗迹,在此重修尔雅台,并袭众说,刻“晋郭璞注尔雅处”碑记。1925年,县人获当年旷怡亭资料,复改建为亭,尔雅台即迁至今址。古往今来,乌尤山的尔雅台名闻遐迩。文人名士多所流连。北宋苏辙曾有诗赞:“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鱼虫,《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乌尤寺中对联很多,有些佳构读来令人称绝,如“胜地接凌云,静里每闻游客屐;隔江时送雨,望中无限渡人舟”、“古寺却回秦沫水,慈云常护汉青衣”、“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等。有一联云“要使云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有好事者将安徽合肥包公祠的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立姓名尊?”中“此地”一句移到乌尤寺,改为“此地真无关节到,不妨平地起波涛”,读来别有情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