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谈·蔡邕
《蔡邕》: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今河南杞(qǐ)县南)人。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无不通晓,善操琴,妙音律。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侯。女文姬,亦善辞章,工书法,其《胡笳十八拍》为世所重。邕善书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创 “飞白” 书,汉魏时,宫阙所题皆出于他的手笔。作品有《熹平石经》等。
学书嵩山
在东汉璀璨的书法家群星中,蔡邕是书名最大、声望最重的书苑大家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社会上求他写字的人很多。蔡邕的书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笔法扎实,结构谨严,张弛有度,一派大家风范,所以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熹平石经》,据说就是蔡邕亲笔书写的。蔡邕书写的时候,很多人等着观看,甚至排成了长队; 写成之后,前来观看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其影响力和声望可见一斑。蔡邕之所以能在书法上取得如此显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如此高的成就,首先是聪颖的天资,其次,则源于他平时的刻苦练习、勤奋用功。
相传还是蔡邕比较年轻的时候,为了在书艺上有所成就,他进嵩山学习书法。一天,很偶然地,他在一个石洞里发现了一本素书。素书虽很破旧,却字迹清楚,内容保存完好。书上的字运笔锋利,棱角分明,八面得势。他仔细一看,原来是有人用篆书写的李斯和史籀的用笔方法。蔡邕一看,惊喜异常,仿佛拣到一个天大的宝贝,高兴得不得了。那时他似乎忘掉了一切,在洞中大喊大叫,就像对1000个人讲话一样。得到这份珍宝后,蔡邕三天三夜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一直对照它刻苦临摹,如痴如醉,忘掉了时间的流逝。后来,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蔡邕干脆就住在嵩山学习书法,三年如一日,甚至连山门都没有出过。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勤奋努力,蔡邕终于领悟到了书法的妙处,并找到了适合自己书写和用笔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书法技艺,成为东汉著名的书法家。
创 “飞白书”
蔡邕之所以能够取得煊赫的声名,与其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也有莫大的关系,但他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则更为关键。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继承了父亲的笔法,写得一笔好字,成为书苑中屈指可数的女中豪杰,这当然与他的熏染和陶冶不可分割。
在蔡邕的书法技艺中,相传“八分书法”是他最擅长的书体。蔡邕写的八分书,结构严谨,点画俯仰,风流潇洒,变化自如,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有人评论他写的八分书“骨气通达,爽爽有神”,让人观之难以放手。除了“八分书法”,蔡邕还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新书体,名叫“飞白”书,这种新书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广泛流传。
那是在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诏蔡邕上朝去撰写 《圣后篇》,他自然不敢怠慢,简直是克尽厥职。有一天,蔡邕饭后在鸿都门外散步,看见有人用刷子蘸着白土刷墙,他被吸引住了,于是认真看起来,越看心里越难以平静。只见刷过白土后的墙上出现了奇特的飞白效果。看到这里,蔡邕特别高兴,甚至可以说是兴奋。他从这里受到了启发: 如果能用毛笔刷出这样的字,也具有飞白效果,那不是十分美妙吗?受到启发的蔡邕立即跑回书房中,仿照着刚才的所见创造出了“飞白”书。由于这种新书体既具有篆书的韵味,又具有草书的用笔,所以又有人将其称之为 “草篆”。
后来,这种“飞白”书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并广为流传,因为它苍劲流动,内涵深重,具有一种立体感。汉末魏初人们在宫阙上题字,都喜欢用这种“飞白”书,这可作为其广泛流传的一个明证。唐代昭陵的《升仙太子碑》的墓盖上就是唐人书写的“飞白”书。
《熹平石经》 (局部) 汉 蔡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