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谈·郑燮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信札趣谈·郑燮

《郑燮》: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早年曾用理庵为其号,有时自署板桥居士、板桥道人等。江苏兴化人。清大学问家、书画家。幼时家贫,应科举,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画兰竹,以草书中坚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 长于诗文,清峻隽永,漫出真气。有《板桥全集》。

“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 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这是郑板桥在此信中所言。

在这封信里,他教导弟弟要宽厚爱人,不掠人之美。这样,别人会以同样的态度回报。谈到他自己,板桥于信中道:“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他说:“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东坡以此受病,况板桥乎!老弟亦当时时劝我。”这当是板桥先生的自白和自省。

“秀才骂和尚,和尚亦骂秀才”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信奉儒家“致君尧舜”等积极的入世思想,但随着封建政治的日益腐败,社会现实的日益黑暗,他们中的许多人感到压抑苦闷,于是就借佛教特别是其中的禅宗来麻醉和解脱自己内心的郁闷。郑板桥在这封信里说:“僧人遍满天下,不是西域送来的,即吾中国之父兄子弟,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也。削去头发便是他,留起头发还是我。”这里的“我”即指“原来的形象”,意思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他在信中认为不必排斥佛教,当孔子之学兴盛时,帝王卿相,一遵儒家经典,以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此时讲排斥佛教“亦如同嚼蜡而已”。这种对佛的兼容是基于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心契。

他在信中还说: “和尚是佛之罪人,杀盗淫妄,贪婪势利,无复明心见性之规; 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无复守先待后之意。秀才骂和尚,和尚亦骂秀才。语云: ‘各人自扫阶前雪,莫管他家屋瓦霜。’老弟以为然否?”看来郑板桥对和尚颇为反感,认为他们不仅不懂教义,与佛无涉,相反,还“杀盗淫妄,贪婪势利”,因而是“佛之罪人”。基于同样的心理,他认为秀才“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廉耻丧尽,亦是“孔子罪人”。他的这种观点,实际是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总批判,是一种诙谐的嘲笑与讽刺。“和尚”和“秀才”不过是两个靶子而已。

郑板桥致树萱信札

郑板桥书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