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谈·朱德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楹联趣谈·朱德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并加入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云南光复之役。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4月上井冈山。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等。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主要著作为《朱德选集》。

路边梨不摘

月里桂常攀

朱德自小就喜好撰写对联。他在家乡上私塾时,课余时间常读 《声律启蒙》,练习对偶句,有时还将习作呈送老师批改。

1905年的一个秋收时节,仪陇县马鞍场席家扁私塾的老师席聘三,应学生家长的邀请,带着其得意门生朱德赴“打谷酒”宴会。路上,师生二人见到一株硕果累累的大梨树,席先生信口吟出:“路边梨不摘。”示意朱德接对。朱德想了想,彬彬有礼地答道:“月里桂常攀。”席先生连声夸道:“对得好! 对得好! ”受到先生如此鼓舞,朱德对写对联的兴趣日益浓厚。

红军中官伕兵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这是1928年朱德应井冈山红军战士之请而撰写的春联。这年春节,时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率部驻防江西莲花县。为了让红军战士们过好春节,他亲自到伙房帮厨,并且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春节,朱德应战士们请求而题写此联。这副春联朴实无华,拣日常小事,通过红军官兵一致、白军待遇悬殊的事实,以对比的方式,具体鲜明地概括出革命队伍与反动军队的不同本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

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这是朱德挽抗日爱国将军马本斋母子的对联。马本斋(1901~1944),回族。抗战时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寇。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兼回民支队司令。1944年在山东莘县病逝。其母被俘后,以绝食相抗,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电影 《回民支队》 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有人给马老太太送去美味佳肴,说: “马老太太七天没吃没喝了,要是铁人也饿了。”但马老太太连头都不抬一下,终为抗日事业而死。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至今记忆犹新。1944年,陕甘宁边区为他们母子举行追悼会,朱德送了这副挽联,哀悼回民英雄马本斋,盛赞他们母子的爱国牺牲精神。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此联现镌刻在泸定铁索桥附近的川藏公路大桥的桥头堡上。泸定桥即“大渡河铁索桥”。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勇顽强,气贯长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追忆长征岁月,感慨系之,因而挥笔草就此联。原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泸定人民在旧桥上游一公里的地方,新建一座宽大的铁索桥,连通四川和西藏,在西面桥头堡的石壁上便镌刻着这副对联。

舟系洞庭,世人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朱德十分崇敬诗圣杜甫,早年他在泸州颐园诗社以诗会友,多次步杜甫诗韵,吟咏抒情。这是1962年朱德应邀为洞庭湖畔新建的 “怀甫亭” 题写的楹联。

此外,朱德还有一副盛赞杜甫的楹联也很有名。1963年春,朱德到成都杜甫草堂视察,挥笔追赞这位伟大的诗人,书联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几间茅屋,六十诗卷,迎来诗圣大名,长留天地,永垂千秋。联文开门见山,言简意深,堪称佳作。

井冈山会师 朱 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