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王羲之》人物故事小传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或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东晋重臣王导之侄、郗鉴之婿。起家秘书郎,累迁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后称病不仕,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琅邪王氏家族世奉天师道,也就是张氏五斗米道。从王羲之的事迹来看,这位名冠古今的大书法家又是一位诚笃的天师道信徒。王羲之经常和一些道士交往。他与当时著名道士许迈共修服食,共同不远千里,遍游名山,乘船泛海。王羲之称病不仕与他崇信道教是紧密联系的。当然,这并不影响王羲之与当时的一些名僧交往,同时也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儒士。儒、释、道三者在王羲之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王羲之不慕名利,死后遗嘱要求子女不受朝廷封号,可见其高风亮节。其子凝之更笃道教,孙恩来攻时还在祷告请鬼兵相助,结果兵败身死。
〔正 史〕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①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②,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啗羲之,于是始知其名。③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④、导所器重。
……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⑤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晋书·王羲之传》卷八
〔注 释〕
①导:即王导(公元276—339年),东晋开国重臣,元、明、成三帝宰辅,位极人臣,时称“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②“元帝”句:司马睿携晋室渡过长江建立东晋,时在公元316年。③啗:吃或给别人吃。④敦:即王敦,王导之堂兄,亦辅东晋立国之重臣。⑤许迈:东晋道士,曾师鲍靓。详见“许迈”条。
[相关史料]
谢太傅①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②,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刘孝标于“王曰”下注:《文字志》曰:“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父矿,淮南太守。羲之少朗拔,为叔父廙所赏。善草隶,累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说新语·言语》及注
[注 释]
①谢太傅:即谢安。②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在之处。《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用来比喻老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