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谈·黄道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楹联趣谈·黄道周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一字螭若,又字细遵,号石斋,漳浦(今属福建) 人。明末学者。天启年间进士,授编修。崇祯二年(1629年)进右中允,3次上疏奏救故相钱龙锡,虽降调,而钱龙锡得以免死。崇祯五年(1632年),又数次上疏,语刺大学士周延儒,被斥为民,至余杭。学者闻黄道周至,筑书院于大涤山请授业。旋复官,历少詹事。后3次上疏弹劾杨嗣昌触怒崇祯帝,戍边广西。旋召还,赐假寓武夷讲学。清兵入关,率师抗击,兵败被执,不屈而死。其潜心致学,亦善书画。著有《易象正义》《三易洞玑》等。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清军,是崇祯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以为洪承畴必然英勇就义,因此不等消息传来,便下旨: 辍朝三日,赐祭十六坛,在京城外建专祠,各位大臣并列祠内,由崇祯皇帝亲制祭文,入祠亲奠。可是,这些事还没来得及办,洪承畴叛国的密报已到。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在大臣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连洪承畴这样的“忠臣”都叛变了,其他人就更难说了。黄道周原是洪承畴的门生,本来很佩服洪承畴。他在抗清战败被俘以后,清太宗命洪承畴去劝降。洪承畴告别时,黄道周提笔写了这副对联。

此联之上联嵌有史可法的名字。史可法是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在清兵压境的危难时刻,带领部下和百姓在扬州与清军激战,宁死不屈,与扬州城共存亡。黄道周在上联中深情歌颂史可法血染沙场,虽死犹荣,名垂千古。下联则嵌有洪承畴的名字,不过“承畴”变成了谐音“成仇”,意思是说洪承畴忘恩负义,反目成仇,把忠义臣节统统丢在脑后,投敌叛国,是千古罪人,与可歌可泣的史可法形成鲜明对照。

草书墨迹 黄道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