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玄》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宰相谢安之侄,少为安所喜。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忧之,戏取而焚之。此事遂止。及长,有治国才能。数被召用,辞不受。后为大将军桓温掾,并受到礼遇。继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
时苻坚(前秦皇帝)强盛,称霸一方,数侵晋边境。朝廷求良将可以防御北方者,安以玄荐之。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和,然闻而赞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时皆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桓温)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于是征玄还,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玄鉴于晋军缺乏战斗力,于是招募勇士,组成“北府兵”。其成员大多是从北方逃来的农民。他们背井离乡,受尽折磨,有北上抗敌、重返故乡之强烈愿望;经过严格训练,遂成为一支能征善战之劲旅。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苻坚遣军攻襄阳(属今湖北省)。玄发兵前往救援。坚克襄阳,又遣兵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玄率众万余急驰至泗口(在今徐州市东南),见秦军留辎重于留城(在今沛县东南),乃扬言:将击留城。超闻而惊惧,急解彭城之围,引兵往保辎重。坚守彭城之龙骧将军戴遁即率众从玄,撤回广陵。继而盱眙城陷,高密内史毛藻之战死;右卫将军毛安之等惊慌失措,各自散退,朝廷震动。玄自广陵北上讨之,战于君川(在今盱眙县北),大破之。
苻坚伐晋虽遭失败,但灭晋以统一全国之志未变。七年(公元382年)十月,集群臣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脯。”遂决心攻晋,以统一全国。次年八月,兵发长安,共八十七万,旗相望,鼓相闻,绵延千里。建康震恐。
九月,晋以谢安都督杨、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镇建康,谢石(安弟)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玄为前锋都督,率兵八万拒之。
谢石闻坚在寿阳(今安徽寿县),惧甚,欲不战以老秦师。坚遣尚书朱序(原为晋梁州刺史,公元379年,被秦俘)来劝降,而序心向晋,及至,谓石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十一月,玄遣广陵相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军洛涧(今名洛河,在今怀远县西南,秦于此设栅,以阻晋水军);未至十里,秦军阻涧以待之。牢之挥军强渡,大破之;秦军崩溃,争赴水,死者一万五千人。晋军水陆并进,坚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阵严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凤台县西北)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左右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茫然自失,始有惧色,欲以计破之,乃以小将旗列屯淝北,示无大将在,以诱晋军。玄遣使谓秦阳平公苻融(坚弟,有文武谋略)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表示反对。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篾(无)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挥军后撤,朱序在阵后呼曰:“兵败矣!”秦军顿时大乱,争先逃命而不能止,玄乘机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于阵,欲止后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坚亦中流矢,秦兵崩溃。玄乘胜追击,至于青冈(在今寿县西北)。秦兵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逃出战场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追兵至,丧魂落魄,昼夜不敢息,加以饥寒,死者十之七八。坚单骑走淮北,潸然涕下。玄取寿春,所获仪服、器械、军资、珍宝如山积,牛马驴骡骆驼十万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淝水之战”。
九年(公元384年)八月,谢安以苻坚倾败,宜乘机开拓中原,乃以玄为前锋都督,率冠军将军桓石虔伐之。玄占领彭城后,即遣军攻占鄄城(属今山东省)。自是河南城堡皆来归附。继攻秦青州刺史苻朗(坚之侄),朗降。兖、青、司、豫既平,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封康乐县公。玄驻彭城,北固河上,西援洛阳。
十三年(公元388年)正月,死。时年四十六。
谢玄文武兼备,立志挽救危亡,以图恢复。他所创建之“北府兵”,特别能吃苦耐劳,能征善战,成为东晋最精锐之武装力量。在淝水战中,“北府兵”军阵严整,使秦主望而生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