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郭子仪》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郭敬之,历任五州刺史。子仪身长六尺余,体貌秀杰,以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三月,朝廷于木剌山(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北)置横塞军,子仪领其使;木剌山荒凉不可耕,乃迁筑于永清(今五原县),号曰天德军。

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讨之,斩叛将周万顷;继收云中(今大同市)、马邑(在今朔县东北),开东陉关(在今代县南)。次年正月,叛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河北诸郡县皆没。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师下井陉,拔常山,攻赵郡(今赵县),俘敌四千。师还常山,禄山部将史思明以数万之众尾随其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至行唐,子仪以精骑五百轮番骚扰,及敌疲,攻之,大获胜利。禄山闻思明败,助以精兵。子仪坚壁自固,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则耀兵扬威,夜则袭其营,叛军终日不得休息;继击之,斩敌数万,俘五千人,思明狼狈败奔博陵(今定县)。于是河北十余郡皆受鼓舞,竞斩叛军守者以迎官军,军威大振。

在大好形势下,子仪决定北图范阳(今北京市),以倾叛军巢穴。但形势突变,六月,叛军陷潼关,官军大败,兵马副元帅哥舒翰被俘,玄宗逃蜀。七月,肃宗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属今宁夏),诏子仪班师至灵武,以恢复两京(西京、东京)。子仪被迫放弃北图范阳计划,转兵西向。时肃宗新立,文武官员不满三十,士兵既少又弱。及子仪率兵五万至,军威始盛,人皆谓有复兴之望。

十月,御史大夫房(好高谈阔论)请将兵收复两京,急于收复两京之肃宗,欣然同意。但琯所依赖者皆书生,不知军事,结果大败咸阳,死伤数万人。至是,肃宗唯倚子仪军以图恢复。时叛将阿史那从礼以骑五千,诱河曲九姓(见上篇注)等部落之众数万,将寇朔方(在今灵武县西南)。子仪先发制人,斩、俘数万,获牛羊不可胜计,河曲平。

子仪以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图,乃使人潜入河东,秘密联络唐官吏(身陷叛军者),约为内应。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子仪引兵自洛交(今陕西富县)趋河东。及至,河东司户韩旻等翻城出迎之,而叛将崔乾逾城,发城北兵以拒官军,子仪攻之,杀四千,俘五千,河东平。继而叛将安守忠率二万骑寇河东,子仪又斩八千,俘五千。

四月,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将兵至凤翔(属今陕西省),以攻长安(时安禄山已死)。及行至西渭桥(在今咸阳市南),为守忠所阻。相守七日,守忠伪退,子仪全师追之。而守忠以精骑九千为长驼阵,阵、首尾为两翼,夹击官军,官军大溃,军资器械尽弃。子仪退保武功,凤翔为之震动。肃宗决计攻取长安,谓子仪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子仪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子仪以回纥兵精,劝征用之。肃宗从之。

九月,官军(含回纥、西域兵)十五万,子仪为中军,发凤翔。长安一战,杀敌六万,俘二万。及入长安,市民夹道欢呼。官军休整三日,继续东进。十月,安庆绪(安禄山长子)遣兵十万至陕州(今河南陕县),依山为阵,以抗官军。子仪以大军击其前,回纥登山击其背,但遭遇埋伏于山中叛军之伏击而受挫。叛军又绝官军归路,众心大摇。子仪令回纥继进,驰至敌后,敌惊曰:“回纥至矣!”立即大溃,尸横遍野,庆绪渡河保相州(今安阳市)。子仪入洛阳,士庶欢呼于路。继而河东、河西、河南之乱皆平。十一月,子仪入朝,肃宗遣仪仗队迎于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劳之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与李光弼等八节度使,率兵二十万讨庆绪。子仪自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渡河,围卫州(今汲县)。庆绪以七万之众,分为三军,向卫州增援。子仪严阵以待,使善射者三千人埋伏于垒垣之内,令曰:“我退,贼必逐我,汝乃登垒,鼓噪而射之。”及战,子仪佯退,叛军追之;至垒下,伏兵尽起而射之,箭如雨注,叛军败走,子仪还军逐之,庆绪败走邺城(今安阳市)。官军即趋邺城,再战于愁思冈(在邺城西南),斩首三万,庆绪入城固守,遣使求救于史思明。思明发范阳兵十三万欲救邺,但观望不敢进,仅先遣步骑一万军于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势。

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穿堑三重,截堵漳水以灌之。城中井水皆溢,构栈而居。自冬及春,庆绪坚守以待思明。时城中缺食,一鼠值钱四千,人皆以为克在朝夕。城中人有欲出降者,碍于水深而不得出。而官军因无统帅(肃宗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实为邺城战役之最高军职),进退无所禀,故城久攻不下,上下解体。思明趁机自魏州引兵逼邺城,使诸将各至离城五十里为营,每营置鼓三百面以遥胁之;又令每营选精骑五百,日于城下抄掠,官军出,即撤回营。由是官军人马牛车日有所失,樵采甚艰,粮运不至;而军粮南来江、淮,西来并、汾,舟车相继。思明多遣壮士伪装为官军,“监督”粮运,常无事生非,任意杀人,运者骇惧;及舟车相集,则密纵火焚之。由是官军粮草奇缺,人心自溃。

三月,官军六十万阵于安阳河北,思明自将精兵五万前来挑战。官军以为游军,未以为意。思明直前奋击,官军未及布阵,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能相辨;敌我双方皆大惊,官军向南溃逃,叛军向北溃逃,甲仗辎重尽弃于路。子仪战马万匹,唯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几尽。东京士民惊骇,逃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官吏弃城南逃,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掠夺,旬日方止。

鱼朝恩素恨子仪,因而借邺城之败,短之于上。七月,肃宗召子仪还京师,以光弼代之。士卒涕泣,遮道挽留,子仪跃马而去。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二月,太原、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两地驻军作乱,杀将帅,剽掠不已,朝廷深以为忧。肃宗以此乱非新进诸将所能镇服,乃以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谓曰:“河东之事,一以委卿。”五月,子仪至军,擒杀首谋为乱者四十一人。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

四月,肃宗死,代宗继位,宦官程元振用事。元振忌子仪功高任重,数毁之于上。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之职,遂罢为肃宗山陵使。子仪上书自明,书曰:“自受思塞下,制敌行间,东西十年,前后百战。天寒剑折,溅血沾衣;野宿魂惊,饮冰伤骨。跋涉难阻,出没死生,所仗唯天,以至今日。”并上肃宗所赐诏书千余篇。

次年闰正月,右兵马使梁崇义、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叛。固恩又密召回纥、吐蕃,寇河西,残泾州(今甘肃泾川县),犯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十月,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以御之。

子仪居家日久,部曲离散,仅得二十骑同行。及至咸阳,吐蕃二十余万众,弥漫十里,自司竹园(在今周至县)渡渭水循山而东。子仪使人入奏,请增兵。元振抑之,竟不召见。及吐蕃过便桥(在今咸阳市西),代宗狼狈出逃,官吏乱窜,六军四散,京师一片混乱。子仪闻之,急归长安。及至,代宗已逃去。子仪乃率三千骑至商州(今商县),商州人皆大喜听命。子仪在商州,收兵数千,军势稍振;并泣谕诸将以取长安,共雪国耻,众皆感激,愿受约束。子仪于是使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蓝田(属今陕西省),察看长安形势。全绪至,昼则击鼓张旗帜,夜则多燃篝火,以疑吐蕃;又使人潜入城中,密结少年数百,夜击鼓,大呼于朱雀街。城中百姓谓吐蕃人曰:“郭令公自商州将大军不知其数,至矣!”吐蕃惊惧,乃弃城而去。

吐蕃撤出长安后,有王甫者,聚众二千,自称京兆尹,置官属,暴横城中。及子仪至,甫按兵不出。子仪欲入城,左右曰:“不可入。”不听,即引三十骑徐行,使人传呼甫;甫惧,出迎拜伏,子仪斩之。

自吐蕃入寇,代宗出逃,天下皆归过于程元振,群臣数上书劾之。元振惧,乃劝代宗迁都洛阳以避之。子仪闻之,上书曰:“雍州(治长安)之地,古称天府,右控陇、蜀,左扼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函(函谷关,在今灵宝县西南),前有终南(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太华(华山,在今渭南县东南)之险,后有清渭、浊河之固。”“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出攻,无利则入守。”“秦、汉因之,卒成帝业。其后,或处之而泰,去之而亡。”代宗阅后,垂涕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十二月,代宗还至长安,劳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代宗以仆固怀恩为忧。怀恩原为子仪部属,战功卓著,但遭奸臣陷害而愤愤不平,以致叛乱。代宗问计于汾州别驾李抱真,抱真对曰:“此不足忧也。朔方将士思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陛下诚以子仪领朔方,彼皆不召而来耳。”代宗然之,谓子仪曰:“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子仪遂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朔方将士闻之,曰:“吾辈从怀恩为不义,何面目见汾阳王(郭子仪)!”

河中士卒,军纪败坏,将贪卒暴,为一大祸害。子仪至,即斩为害尤甚者十四人,杖三十人,河中遂安。继至汾州(今汾阳县),而怀恩已率三百骑渡汾河,北走灵州(今夏宁灵武县)。及子仪至,怀恩部皆来归,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

三月,党项(汉西羌之一支,居今甘肃、宁夏、陕北一带)犯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子仪使仪同三司李国臣讨之,曰:“虏得间则出掠,官军至则逃入山,宜使羸师居前以诱之,劲骑居后以覆之。”国臣从其计,大破党项于澄城(属今陕西省)北,斩、俘千余人。

七月,怀恩引回纥、吐蕃十万,将入寇,京城震惧。代宗令子仪率诸将出镇奉天,且问以方略,子仪曰:“怀恩无能为也。”“怀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归之士耳。怀恩本臣偏裨(将佐通称),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锋刀相向,以此知其无能为也。”

十月,敌进逼奉天,诸将请战。子仪不许,曰:“虏深入吾地,利于速战,吾坚壁以待之,彼以吾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战而不利,则众心离矣。敢言战者斩。”并密作抗击布署。敌果以为官军无备,于次日,天未明,欲袭之,忽见大军,大惊,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怀恩再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数十万入寇。子仪以虏皆骑兵,其来如飞,建议使诸将控制要冲。

是月,吐蕃十万至奉天,京城震恐。代宗令子仪出屯泾阳(属今陕西省),吐蕃、回纥即合兵围泾阳。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不准出战。

及怀恩死,吐蕃、回纥争为长而失和,分营而居。子仪乃使人说回纥,欲与之共击吐蕃,回纥不信。子仪谓左右曰:“今众寡不敌,难以力胜。昔与回纥契约甚厚(共平安、史之乱),不若挺身往说之,可不战而下也。”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卫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郭晞(子仪之子)扣马谏曰:“彼,虎狼也;大人,国之元帅,奈何以身为虏饵!”子仪曰:“今战,则父子俱死而国家危;往,以至诚与之言,或幸而见从,则四海之福也!”以鞭击其手,曰:“去!”遂与数骑开门而出,使人传呼:“令公来!”回纥大惊,其大帅药葛罗(可汗之弟)执弓立于阵前。子仪见此,即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诸酋长相顾曰:“是也。”皆下马罗拜。子仪亦下马,执药葛罗手,嚷之曰:“汝回纥有大功于唐,唐之报汝亦不薄,奈何负约,深入吾地,侵逼畿县,弃前功,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何其愚也!”“今吾挺身而来,听汝执我杀之,我之将士必致死与汝战矣。”药葛罗曰:“怀恩欺我,言天可汗(指唐天子)已晏驾(古人称帝王死为晏驾),令公(子仪)亦捐馆(死亡之婉称),中国无主,我是以敢与之来。”“我曹岂肯与令公战乎!”子仪又曰:“吐蕃无道,乘我国有乱,不顾舅甥之亲(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古称京郊之地),其所掠之财产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漫在野。”“破敌以取富,为汝计,孰便于此!不可失也。”药葛罗曰:“吾为怀恩所误,负公诚深,今请为公尽力,击吐蕃以谢过。”子仪遂与药葛罗相誓定约而还。吐蕃闻之,乘夜逃去。药葛罗与子仪皆引兵追之,战于灵台(属今甘肃省)西原赤山岭,大破之,杀万计。

闰十月,还河中。河中军常乏食,子仪乃自耕百亩,将校竞相耕之,于是士卒皆不劝而耕。是年,河中野无旷土,军有余粮。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九月,吐蕃数万围灵州,游击至潘原(在今平凉县东)、宜禄(今陕西长武县)。子仪自河中率甲士三万镇泾阳,京师戒严。继而移镇奉天。此后两年,吐蕃每于秋季至关中抢掠。子仪遂以朔方兵镇州(今彬县)。自是,吐蕃再也不敢向关中纵深地区进犯。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四日,死。时年八十五。谥曰忠武。陪葬建陵(肃宗陵,在今礼泉县城东北武将山上)。按旧例,一品坟高一丈八;而子仪以功高,特许增高一丈。

郭子仪戎马一生。先平安、史之乱,继御吐蕃、回纥,确保京师,战功卓著,威震四方,敌人闻其出战,常望风而逃,天下安危系其身近三十年。治军宽厚,深得人心,将士事之如父母,愿死为之效力。他还培养出大批人才,有数十人后来位至将相。

他一心为朝廷。安、史之乱后,许多节度使手握兵权,拒朝廷之命,为非作歹。而子仪功高而不傲,权重而无异心,毫无怨言。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二月,子仪父坟被盗,人皆以鱼朝恩所为,朝廷忧其为变。及子仪入朝,代宗语及之,子仪流涕曰:“臣久将兵,不能禁暴,军士多发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谴,非人事也。”朝廷乃安。十年(公元775年)八月,子仪奏请授州县官一人,不准。其僚佐曰:“以令公勋德,奏一属吏而不从,何宰相之不知体!”子仪曰“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今子仪所奏事,人主以其不可行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亲厚之也;诸君可贺矣,又何怪焉!”闻者皆服。

对子女要求严格。郭暧(子仪第六子)曾与妻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愤怒,驰奏之。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代宗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中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四十。又,子仪禁无故在军中走马,而妻乳母之子犯禁,都虞候杖杀之。诸子泣诉于子仪,皆言都虞候之短。次日,子仪以此语僚佐而叹息,曰:“子仪诸子,皆奴才也。不赏父之都候而惜母之乳母子。”

史谓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但支持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是错误的,战争因而延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