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袁崇焕》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字元素,祖籍东莞(属今广东省),生于藤县(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幼聪明好学。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遇辽东老校退卒,每与论塞上事,了解边塞情形,自以为有治边之才。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朝觐在京,御史侯恂奇其才,奏请破格用之,遂迁兵部职方主事。

时形势严峻。金兵在夺取沈、辽之后,进攻广宁(今辽宁北镇县),明军溃败,廷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单骑飞驰至山海关巡视。兵部失主事,莫不惊讶,问崇焕家人,亦不知所往。及还,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重其才,超迁佥事,令出关监军;且发金二十万,使之招募。及至,驻守关内。继奉命至前屯(在今绥中县西南),安置流亡辽人。崇焕即夜行荆棘丛生、虎豹出没地区,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经略王在晋深倚重之,奏请为宁前兵备佥事。然崇焕以在晋无远略,意轻之,不尽遵其令。在晋议筑城八里铺(关外),置兵四万守之;崇焕持异议,谓当守宁远(今兴城县)。争论不决,遂上报首辅叶向高。

在明军溃败广宁时,后金大掠辽西,奸淫烧杀,义州(今义县)人民奋起反抗,众至十余万,占据十三山(在今锦州市东北),誓不投降,且至关内求援。兵部尚书孙承宗行边至关,崇焕请曰:“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以为然,以告在晋。在晋不听,十三山遂陷,逃归者,仅六千人。

在晋去职,承宗代之。承宗即集诸将议所守,意见不一,崇焕仍力主守宁远。承宗从崇焕之议。三年(公元1623年),崇焕筑城宁远,高三丈二尺,底宽三丈。又抚士卒,审选将士,招集流亡,严加训练,军纪严明,遂为劲旅。加之军民合作,互不相扰,城中商业繁荣,远近以为乐土,纷纷来归。崇焕父丧亦不归,誓与城共存亡,宁远军民更加振奋。

承宗在崇焕支持下,整顿防务,训练士卒,军事始有振兴,但因不附阉党,阉党极力排之。五年(公元1625年)十一月,高第代承宗。第性懦弱,力言关外不可守,尽撤锦州、右屯(在今锦州市东)、大凌河诸要害守备,委弃米粟十余万,尽驱兵入关,死亡载道,哭声振野。崇焕坚守宁远,誓死不去。

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努尔哈赤见时机已至,即率兵十三万攻宁远。崇焕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环城固守,刺血誓师;尽烧城外民居,迁民入城中,坚壁清野;令守关将士:“宁远将士有逃至者,悉斩。”人心始定,将士效死。二十四日,努尔哈赤攻城,崇焕令发西洋炮(从葡萄牙进口),后金兵死伤惨重,努尔哈赤谓诸贝勒曰:“予自二十五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明日,复战,又败,努尔哈赤亦负重伤,逃回沈阳,死。

在宁远被围时,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关上,不救;朝廷议战守,亦无良策,谓宁远必不能守。及崇焕捷报至,举朝大喜,即以崇焕为辽东巡抚。高策、杨麒被解职,以王之臣代第,赵率教代麒。

自宁远之捷,崇焕志渐骄,与桂不协,奏请移桂他镇,朝廷召桂还;之臣奏请留桂,崇焕大为不满。朝廷恐二人不和而败事,乃命之臣专督关内,以关外归崇焕。崇焕积极备战,提出“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之方针,重修山海关、前屯、中后(今绥中县)、中右、松山(在今锦州市南)要塞和宁远、锦州、义州、大凌四城。多次派人与蒙古察哈尔联络,以为倚角。

七年(公元1627年)正月,后金继位者皇太极(太宗)欲征朝鲜,乃致书崇焕请和,以为缓兵之计。崇焕知其谋,为争取时间修复诸城,以为持久之计,亦将计就计与之议和。因双方条件相去甚远,无法达成协议。四月,后金服朝鲜,即转兵攻明。五月十一日,围锦州。明军前仆后继,奋勇抗击,全歼攻入之敌。皇太极乃转攻宁远。崇焕于城外列营掘壕以待,令城中兵登城以备。皇太极见城上有守,城外有备,乃稍退以诱之,崇焕不为所动。皇太极遂挥军猛攻,总兵满桂率精锐以拒之,身中数矢,犹力战。后金兵死备惨重,贝勒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等三将领,皆被重伤。皇太极无奈,乃于六月五日引兵还。史称明“宁锦大捷”。

宁锦捷报至北京,朝臣弹冠相庆。因崇焕不附阉党,魏忠贤使其党徒劾崇焕不救锦州,而不授赏,崇焕被迫告病回乡。

八月,熹宗死,思宗即位,魏忠贤自杀。次年四月,后金欲攻锦州,以打通山海关,为入关扫除障碍。思宗得知,即启用崇焕,任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初,崇焕离职,时论沸腾,朝野哗然,将士夺气。继任督抚王之臣指挥错误,锦州等城不战而弃。加之,将吏贪冒,积欠粮响,士兵哗变。崇焕时,重视蒙古关系,蓟门一线,全仗蒙古护之。崇焕一走,联系中断,蒙古各部纷纷投靠后金。而皇太极在宁、锦受挫后,注意调整与汉蒙关系,优待归附者;增强八旗兵战斗力。崇焕至,首先处理宁远兵变,斩兵变为首者,惩治贪冒将吏,发饷金二十万,安抚军心。继而整顿内外防线,杀总兵毛文龙。

文龙原系明辽东将,辽东失守,退守皮岛(今称椴岛,亦称东江,在鸭绿江口),招兵买马,众至数万,为后金一大患;但他专横跋扈,虚功冒饷,为非作歹,投靠阉党。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崇焕至皮岛,杀之。思宗闻报,意殊骇,念已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勉之。

皇太极知崇焕守备严密,宁远、山海关难以突破,乃于十月,自沈阳出发,绕道至青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之南),分道自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均在今河北遵化县东北之长城上)入边,十一月,陷遵化。崇焕得报,乃驰援,两军战于蓟州(今天津蓟县)。后金败,引兵西进,直逼北京。崇焕挥军,两昼夜行三百余里,飞抵京郊,又败后金。

皇太极为免被崇焕再次击败,遂用反间计:伪言与崇焕订有密约,故意让被俘明太监窃听之,并阴纵之归。生性多疑之思宗果中其计,得悉当日,即召崇焕入城,下之狱。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磔之于市。时年四十七。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无余资,天下冤之。

崇焕聪明好学,尤喜兵家之言。关心国家,早有志从军服务于边塞。有军事才能,治军有方,作战有谋。

崇焕受任于大败之后,时人无斗志,畏敌如虎。在此情况下,欲振作士气,使将士去畏敌之心,起灭敌之望,诚为难中之难。由于崇焕以身作则,为官清廉,抚士卒,选将帅,召流亡,严加训练,一支军纪严明,能攻能守之劲旅终于出现在抗敌前线;他积极加强关外防御,终使后金不能越锦州一步。在敌人进攻面前,他指挥若定,顽强抵抗,乘机反击,两获大捷,成为抗后金名将。史学家有言:“试问自有辽事以来,谁不望敌数百里而逃,弃城于数千里而遁,敢与敌人画地而守,对垒而战”,“舍崇焕其谁属也!”

崇焕忠心不攻,临刑前口占一绝:“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及死,三军痛哭,有窃其尸而葬、终身守墓不去、死葬其旁者。但杀毛文龙,似有失策之处。文龙虽专横跋扈,为非作歹,但他为后金一大患;及杀,解除了后金后顾之忧。因而可以说:杀非其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