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以制怒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宽以制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宽以制怒是君子个人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是一种力行道义、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质,是君子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君子待人宽厚、仁爱,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把握自己的言行。

制怒养德

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在我国医学中,怒乃“七情”之一,而且是七情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一种不良情绪。“怒”这种有害情绪还是诱发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这在医学典籍中早有记载。如《内经》中指出“怒伤肝”“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佛家认为人的烦恼根源在于贪、嗔、痴,其嗔即是愤怒。佛家称嗔为三毒之一,也是三火之一,原因是嗔火不只燃烧自己,同时也伤害别人,小至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斗争,大至国家之间的征伐,战争莫不由愤怒、憎恨而起。由此可见,愤怒与制怒已不只是对身体利弊问题,已关系到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的盛衰。

正所谓“急则有失,怒则无智”。《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员猛将,其人性情暴烈。书中描写他即使睡着时,也双目睁如铜铃,令人望而生畏,可想他发怒时的尊颜了。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将,最后不是死在两军阵前,却被自己的部下刺死。问题正是出在一个“怒”字上。当张飞听到他的结义兄长关羽被东吴杀掉后,怒不可遏,当即命令两个部将在三天内,为全军置办白衣白甲,挂孝东征。这两个部将明知不可为,又不敢顶撞。三天后,由于没有完成任务,张飞一怒之下,将他俩打得皮开肉绽。二人因此怀恨在心,夜间趁张飞酒后在大帐中熟睡,将其刺死。哀哉!惜哉!赫赫英名,只因一怒,断了生命。而他的兄长刘备,也是因怒误国。当刘备得知二弟关羽被东吴所害,悲愤之下,不听军师诸葛亮联吴抗曹大计,不顾三国争霸的大局,举全蜀之兵讨伐东吴。结果,刘备急怒之下,落入东吴大将陆逊的圈套,火烧连营八百里,从此蜀国一蹶不振,直至被魏所灭。可见,由怒造成的失误,足可亡国。

人在发怒时缺乏理智,往往出现过激的言辞和行为,做出一些愚不可及的行为。几年前,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有两个男人在火车站台上,因为无意碰到了对方而发生口角,继而动武,结果其中一人将另一人当场打死。足见在日常生活中,发怒会酿成大祸。

心理学家认为,人受到委屈、诽谤,不被他人理解,或遇到挫折、失望时,通过适当地发怒,以排遣烦恼,发泄不满,寻求自我解脱,达到心理平衡,于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说,会“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学会制怒,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更有益于事业的成功、社会的和谐。

克己制怒

孔子曾教诲弟子:“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其亲,非惑与?”意思是说,发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对问题的处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提倡制怒。

胡安国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一生遵循学习圣人的德行,官至宝文阁直学士。他年轻时性格特别急躁,有一次对一小兵发怒,并动手打了他,小兵还了手,胡安国心想发怒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做了本小册子,专门从经书典籍中摘录些有关忍的故事来学习,后来慢慢性格变得不急躁了,心胸也变得开阔了。

夏原吉是明朝户部尚书,为人非常有雅量。有人问他:“这种雅量可以学习吗?”夏原吉说:“我年幼时,遇到冒犯我也必定要发怒。后来我先在外表的脸色上忍,再慢慢忍于心中,久而久之就没有什么事不能忍了。”

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少年起一生遵循的座右铭是“制怒”。林则徐四岁读书习字,七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十三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高中进士,在家乡素有“神童”“才子”之美誉。林则徐幼时聪慧但脾气暴戾,小小的年纪却喜怒无常,顺利时扬扬自得,遭受挫折时便烦躁不安。

有一天,父亲回到家脸色与往日不同,林则徐问父亲今天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何以面无喜色。父亲借机给他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称,对不孝之子绝不轻饶,必加重处罚。一日,二贼入户盗得一头耕牛,又把此家的儿子五花大绑押至县衙,向县官诉其打骂父母不孝之罪。该官一听儿子竟然打骂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喝令衙役杖责五十大棍。正在此危急关头,这家老母跌跌撞撞赶来,跪在县官面前,声泪俱下央求县太爷棍下留人,还要靠儿子养老送终呢。老母把儿子的孝道说给县太爷听。县官听罢,追悔莫及。这时才想起找两贼人算账,可两贼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给林则徐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其父林宾日还亲笔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为其取名“则徐”也是克暴制怒之意。林则徐在江苏任职时,曾经亲自书写“制一怒字”的匾额挂于厅堂之中,时时警惕和鞭策自己。

因为林则徐深知为官既要行政百事又要坐堂审案,要把百事做好既不能高高在上,也要走下去通民情。万般民情错综复杂,费时费神难免生烦;烦久必怒,怒即易错,错即误民误国家,所以不能怒。而且,坐堂审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不相让也易生怒;怒即易错,错即有冤,有冤难伸,冤民造反岂不乱了朝纲。综合这两条,林则徐“制怒”的宗旨乃是时刻警示自己不要轻易发怒,慎重待人处事,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官”。

由此可见,那些贤士君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海量”,而是他们时时注重修养自身德行的结果。人的发怒很难控制,这对自己的身心都非常有害处,是一种道德修养不够的表现,而且会严重地伤害到他人,以致酿成大祸,所以必须加以克制,而“忍”就是一剂最有效的良方,时时刻刻注意克制约束自己,这样慢慢就会达到“制怒”的目的。

不可迁怒

“不迁怒”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的行为准则。后来,颜回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孔子极为痛心:“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意为: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对不迁怒的解释是“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还有一种解释:不迁怒是指修道而言,不是讲普通人的修养。

不迁怒需要人有很高的修养才能做得到。一个人一生难免会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有不公平的事,人就会有情绪,有情绪就要发泄,发泄一半就会迁怒于他人。如一个人把自己的不幸迁怒给社会,迁怒给父母等,这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不迁怒”,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寓意深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心理,在情绪的宣泄上,男人、女人、为官者、市井小民者……大多图自己的一时之快,把不快的情绪带给周围的人,无意则罢,有意者实为不妥。自己拥有快乐时,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分成了多个;有气者,怒气发散开来,周围的人便遭了殃,怒气是人体内的毒气,需要发泄,但是一定不能迁怒,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周围人群的不负责,一种利己的思想,迁怒有时候并不能分散开怒气,只能扩散到空气里,空气里也被这有毒气体侵蚀、变了味。太多的场合下,需要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怒气,把怒气选择另外一种不伤害到别人的方式去宣泄出来,怒火是需要燃烧和发泄的,但是决不能殃及别人。好学之人,必定是有素养之士,应该虚怀若谷。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不管别人是“善意批评”,还是所谓恶意嘲讽,他都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出许多辩解的理由。

嫉妒生怒

其实,嫉妒是以自我为中心,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个人的嫉妒心,伤害着别人也伤害着自己。但拥有强烈而偏执的嫉妒心的人一旦拥有一些能力或大权在握,偏执的嫉妒会使人变得恶毒和残暴,往往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恐怕是人们最熟知的。周瑜是一位年轻得志、文武双全的雄才,二十四岁就被授予建成中郎将,三十四岁率军破曹,以少胜多,在赤壁大战中取得辉煌胜利。然而他好胜心太强、嫉贤妒能、情绪容易激动,这些是他致命的弱点。对于才能胜过自己的孔明,总是耿耿于怀,不是虚心请教,而是伺机陷害。

赤壁大战后,孙、刘两家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当时周瑜认为荆州垂手可得,答应刘备如自己取不了便给他取。谁知周瑜与劲敌厮杀时,中了箭伤,后又经几次恶战,才战败曹仁,荆州却被孔明诈用曹军兵符,派张飞袭取了。气得周瑜大叫一声,箭疮迸裂,此为一气。第二次周瑜设计的“美人计”,以招亲为名,叫刘备到江东与孙权妹妹成亲,然后刺杀之。谁知孔明应用“弄假成真”之计,使刘备既讨了夫人,又保住了荆州。当周瑜追赶回蜀的刘备时,又被蜀将杀败。望着刘备的船远去,周瑜已气极。此时孔明又叫士兵齐声高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更大大刺痛了周瑜,气得他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在船上,这是“二气周瑜”。第三次是周瑜“假途灭虢”,以夺荆州之计,即以收西蜀为名,欲夺荆州。但又被孔明识破,揭穿了其把戏,还大大羞辱了他一场,此次周瑜被气得大叫一声,怒气填胸,倒于马下,不久便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显示出他只能天下第一、不能天下第二的高度虚荣心及对孔明的嫉妒。

孔明的性格则比周瑜好得多。他为人宽宏大量、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目光远大。为顾全大局,他帮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但周瑜逼他太甚,一次又一次设计杀他,孔明才将计就计,使周瑜的毒计一个个破产。

由此看来,因妒生怨是一柄双刃毒剑,既威胁别人,又毒害自己。医学家分析,嫉妒愤怒作为一种不良心理,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所以有后人推测,周瑜骄傲自大、心胸狭窄、嫉妒心强,造成了周瑜的心绞痛频频发作,一次次强烈的心理刺激,最终导致他急性心肌梗塞而死。

研究表明,当我们不愉快时,更容易被一些琐事激怒。当我们被激怒时,大脑功能就会发生紊乱,理智的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导致处理事情失常。夫妻间因家事而争吵,若双方互不相让,就可能因怒而动手。在公共场合,人们则可能因为拥挤、碰撞而动怒,因出言不逊而对骂,甚至大打出手。

怒在某些情况下虽有一定的发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肝气的疏泄通达,但若大怒不止,则会导致肝气上逆、血随上溢,出现面赤、头晕目眩、胸胁疼痛、吐血、鼻衄、血压升高,甚至昏厥卒倒,诱发中风。所以,从古至今,善养生的人都把“制怒”放在重要的地位,正如两句诗中说得好:“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嫉妒火。”

当然,发怒也不全都是坏事,当英国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肆虐中国海疆时,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民族的尊严时,当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陲时,华夏儿女一怒冲天,奋起反击,这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正由于这天地正气,激发了千百万热血男儿的爱国豪情,奋勇杀敌,从而出现了无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南宋著名将领岳飞一首《满江红》,慷慨激昂,荡气回肠,世代流传。词的开头一句就是“怒发冲冠”,振聋发聩。正是由于这一“怒”字,才引发出词的下半阙“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国家存亡、民族危机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为了正义事业而斗争,爱憎分明,怒不可遏,气冲霄汉。这种情感上的激越冲动是建立在爱国主义道德基础之上的,是难能可贵的浩然正气,与争个人名利得失的妒火怒气完全是两回事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