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轻重理论
中国古代的商品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货币价格理论,以《管子》一书阐述得最为详尽。春秋前期,楚庄王就曾提出货币“轻”的问题(《史记·孙叔敖列传》);后来,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大钱,并提出“量资币,权轻重”(《国语·周语》)这是“轻重”一词的最早出现。《管子》一书中共有《轻重》19篇,主要讲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价格关系,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货币和价格政策的规定,控制全国的粮食、盐、铁等重要物资的流通,从而达到加强封建国家财力、打击富商大贾的目的。《管子》的轻重理论认为,货币既然成为商品流通的手段,万物的交换和流通都要通过货币,所以有了货币就可以支配万物,控制粮食、盐、铁等重要物资。在轻重理论里,币轻即指币贱,币重即指币贵,并从货币具有作为流通手段和贮藏职能出发,认为币贵万物就贱,币贱万物就贵。进而提出秋收时,谷轻币重,应大量投放货币收购谷物;春季青黄不接时,谷轻币重,应大量出售谷物收回货币等具体政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