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经学与思想·“宋初三先生”与泰山学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齐鲁文化·经学与思想·“宋初三先生”与泰山学派

在学术史上,胡瑗、孙复、石介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他们三人曾同学于泰山之阳,后来,他们又都广收弟子,开讲学风气,彼此呼应,共同倡导儒学。程颢、程颐兄弟的思想就直接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南宋黄震曾经说:“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指周敦颐)洛(指二程兄弟)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程颢、程颐)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朱熹)有‘伊川(程颐)不敢忘三先生’之语。”他们三人虽然并没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开伊洛之先’的努力实践,使他们成了开创宋代理学的先驱。

“宋初三先生”以胡瑗教学最负盛名,他是当时著名的经师和教育家。北宋中期的不少知名学者和执政的公卿士大夫都出自他的门下。据说,青年时,他曾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多年,后以经术在吴中传授。宋初改革家范仲淹聘他为苏州府学教授,后又作湖州教授。他有弟子数千,皆以经术转相传授,以至于“东南之士皆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年间,在范仲淹的推荐下,胡瑗到朝廷定乐,官至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主持太学。

胡瑗与孙复、石介虽同在泰山攻读,而且后人将他们三人并称,但长期讲学于泰山,并创立了泰山学派的是孙复和石介。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因曾讲学于泰山,学者称他为泰山先生。石介字守道,号徂徕,学者称徂徕先生,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石介进士及第后曾在南京任学官,此间,他与几次应举不仕的孙复相见,两人感受一致,思想契合,石介便决定归耕家乡,在泰山筑室,延请孙复客居讲学。从景祐二年(1035)到庆历二年(1042)孙复一直在泰山从事教学和经学研究,完成了《易说》和《春秋尊王发微》两部著作;从他受学的人很多,“自石介以下,皆以弟子事之”。

“宋初三先生”在政治上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对王安石的新党和新学不满。在学术上共同处更多:积极入世、关注儒学命运,力辟佛、老,抨击隋唐以来专重辞赋的学风。针对隋唐以来的浮华文风,胡瑗在教学中以经义和时务为重点,在教学时就曾分“经义”和“治事”二斋,实行分科教育,他的这种努力,影响了当时学风。孙复也曾说:“国家踵隋唐之制,专以词赋取人,故天下之士皆致力于声病对偶之间,探索圣贤之阃奥者百无一二,而非挺然特出,不徇世俗之士,孰克舍彼而取此!”孙复也像韩愈一样,希望整理出一个儒学传递的道统。他认为,孔、孟、荀之后,董仲舒对儒学复兴起了很大作用。不过,汉唐之时,佛、老之徒横于中国,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此时虽有不少人以文重世,但也只有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始终仁义不杂不叛。佛、老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使得人们背离了“仁义”、“礼乐”,儒家的伦理道德遭到了破坏。鉴于此,他极力阐发《春秋》《周易》等儒经本旨,以表达其恢复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愿望。

石介对佛、老和隋唐以来文风的批判更加激烈,他著《怪说》三篇及《中国论》,说佛、老、文章之弊是干扰儒学的最大敌人。同他“遇事奋然敢为”的性格一致,他对佛、老的批判也痛快淋漓,公然指出佛同道教宣扬的神仙,就像黄金术一样不可求。他接过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乃是万世不可易之道。他推崇孟子、韩愈、孙复,指出孟子与韩愈有相同的护道之功,孙复则是韩愈之后的又一贤人。

“宋初三先生”大开讲学风气,在当时影响极大。孙复和石介的讲学地点在今泰山南麓岱庙的东院一带,后来该处被并入岱庙,遂迁学舍于泰山西麓(今泰山西麓五贤祠)。学舍先名“信道堂”,康定元年(1040),改称“泰山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