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在党争夹缝中的诗人——杜牧
赶上了牛李党争的时代,人只能怨自己命苦。牛李党争持续了数十年,两大官僚集团窝里斗,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想超然于这场斗争之外?简直太难了。晚唐诗人杜牧恰巧生活在牛党和李党斗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所以他只好在党争的夹缝中死命地挣扎了。
太和七年(833),三十一岁的杜牧应牛僧孺之邀到扬州,担任牛僧孺的淮南节度推官。后来牛僧孺又将掌书记的重任交给了杜牧,可见杜牧深受重视。当时杜牧常去娼楼妓馆,牛僧孺担心出事,每次都派人暗中保护他。杜牧对此举十分感激。两年以后,杜牧被调回京都,担任监察御使。这个职务对杜牧显然更具有吸引力,于是,杜牧便离开了牛僧孺。
扬州时期杜牧的确与牛僧孺相处得十分融洽。然而并不能因为杜、牛私交很好就将杜划为牛党。事实上,杜牧的政治理想与李德裕更为接近。杜牧对李德裕十分尊崇。他称赞李德裕文德素昭,武功复著、“庙算深远”等等。李德裕也很赏识杜牧的才华。杜牧曾多次上书李德裕,为李出谋划策。对于杜牧的建议,李德裕也确实采纳了不少,但是他始终不肯重用杜牧其人。因为牛、李交好,李德裕在内心深处早已将杜牧划入牛党、打入另册了。杜牧之所以在会昌二年(842)由比部员外郎外放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刺使,其实就是因为李德裕的排挤。虽然杜牧一直努力向李德裕靠拢,李德裕却始终不改初衷。
大中元年(847),李德裕失势,牛党掌权。为了获得在政治舞台上一展雄才的机会,杜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有意识地接近牛党。在为牛僧孺写的墓志铭中,他甚至说李德裕一心想杀牛僧孺。这篇祭文赢得了牛党的满堂喝彩,但并没有赢得牛党的信任。他反而被外调到更远的桐庐,一直到大中三年 (848)才重返长安。这使杜牧销磨了志气,思想上也开始消极了。
大中四年(850),担任吏部员外郎的杜牧彻底绝望了。因为在朝中投闲置散,同样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他请求外放,获准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刺使。离开长安时,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不禁想起国家的颓势和自己的处境,深感生不逢时,可悲可叹。诗中有对盛世的追怀,更有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愤懑。这时的杜牧已销尽了少年英气,也不再风流倜傥,险恶的政治风云已经磨尽了他的理想。此后,这种灰暗的情绪一直包围着杜牧,直到两年后他去世为止。
杜牧的宦海生涯在牛李党争中起伏不定,象一叶小舟漂荡在惊涛骇浪之中,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杜牧生存于党争的夹缝中,又象一棵长在两块巨大岩石中间的小树,扭曲着自己的枝干,顽强地生长着。他的一生是可悲的。然而,这种可悲的命运并非杜牧所独有,这就更加可悲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