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其二)
杜 甫①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②,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③,天下朋友皆胶漆④。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⑤。岂闻一绢直万钱⑥,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⑦,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⑧,洒血江汉身衰疾。⊙【注释】
①杜甫:见《后出塞五首》(其一)。
②班班:车队整齐貌。一说车声。
③云门:周代六乐舞之一。《旧唐书·音乐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这里奏《云门》,表示太平盛世。
④胶漆:比喻情谊极深,亲密无间。
⑤叔孙:即叔孙通,西汉时人,曾主持制定朝廷礼制。萧何:西汉初宰相,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为“汉初三杰”之一。他主持制定了汉代法律。
⑥直:通“值”。
⑦耆(qí):年长者。
⑧周宣:西周的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一度使西周兴盛,他统治时期被称为“周宣中兴”。
⊙【诗本事】
八年安史之乱,使得繁荣强盛的唐王朝从此衰败了下去,杜甫写的这首诗正好反应出了动乱前后的鲜明对比。
⊙【赏评】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属于“忆昔”。开首之“忆昔开元全盛日”总起,引发回忆。接着分别从人口、粮食、交通出行、物资运送、农业生产、朝廷用人、人际关系、礼乐法律等诸方面描绘了开元盛世时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和乐的景象。这是大唐盛世时生动真实的写照。
“岂闻”四句笔锋一转,盛景顿失,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惨不忍睹、破旧不堪的景象。物价飞涨,一匹绢竟然价值万钱,原来的耕田现在成了血流之处,东都洛阳,昔日豪华奢侈的宫殿都已焚烧殆尽,供奉祖先神灵的宗庙成了狐兔的窝穴……这是动乱中的社会景象,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的血泪控诉。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自己的心情与愿望,也写了自己年老体衰的现状。“伤心”两句写不忍心询问那些幸存的年长者和亲朋故友,害怕再次听到乱离的说法。这两句极为真实而巧妙地写出了人物此时既想询问而又担心听到不幸之事的矛盾心理。“小臣”四句表达了诗人愿为朝廷出力的思想,并期望皇帝能够像周宣王一样重整江山。但最后一句回到现实,自己身在江汉地区,身体衰老,又患疾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为国流泪泣血。
人评杜诗“沉郁顿挫”,本诗可谓其中之代表。开首昔日的那盛世景象与动乱中的破败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中蕴含的情感又是喜与忧的交替,但实际上“忆昔”之喜,是为了反衬今日之忧。最后更归结到了自身之悲。
⊙【诗评选辑】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宋祁语:(杜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称“诗史”。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黄庭坚语:子美诗妙处在无意而意已至。
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