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贺知章
稽山云雾梦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时间在迁移,事物在变化,而随着这种变迁,事物将会展现出新的面貌,进入新的境界,这就是贺知章这首《采莲曲》所蕴含的哲理。
诗的前二句写景,借景抒发议论,为作品后二句的理性升华作铺垫;诗的后二句言事,借事道出哲理,对全诗的寓意作概括。诗人在前二句写山写水,目的不在于一般的描绘和赞美山水胜景,而是着意于写其面貌的变化。巍巍大山,由于云雾缭绕,人们很难看清它巍峨高耸的本来面貌,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梦幻一般的另一番景象;平静的湖水,因其浩瀚阔大,所以即使无风,也难以保持它平展如镜的原有模样,而漾起了千顷粼粼波浪。山与水的面貌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变化,尚非外因所致,而仅仅是由于极其简单的内因——前者因其高,后者因其大。由此可见,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山水如此,遑论他物!
诗人以前两句写山水面貌的变化为基础,在后两句诗中因物及时,因时及事,发出了“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的议论。同山水会发生变化的情况一样,时间和节令也会发生变化;春天过去是夏天,这就是时间和节令变化的自身规律。时间变了,人们所面对的景色和所从事的活动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某些变化。如果说,春天里宜于栽花植草,那么,夏天里则可以采菱摘莲。事随时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诗歌通过“物——时——事”的递进性联想,便概括出一个真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不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而不断变化,从而实现了理性认识的升华。
但是,实现这一理性认识的升华,还不是诗人写作这首哲理诗的主旨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这一理性升华基础上的精神升华。诗人将这首作品题名为《采莲曲》,这个“曲”字本身就已经暗示和透露了诗人一种特定的情绪——他是以一种欢愉的心情去看待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的。不是吗?高耸的山峰固然巍峨壮观,但经过云遮雾笼之后,难道不是更加如梦似幻,令人神往吗?平展如镜的湖水固然恬静怡人,但漾起千顷粼粼波光之后,难道不是更加阔大深远,引人入胜吗?百花争艳的春天固然使人愉快,但菱簇荷香的夏天难道不更加使人感到喜悦和充实吗?面对不断变化着的万事万物,如果只是泰然处之,那还只是消极的适应;如果能够振作精神,适时而作,那才是积极的进取。面对变化着的自然应如此,面对变化着的人生,也应如此。这首诗歌明快、欢悦的格调清楚地表明:诗人对事物已经消逝的旧貌没有丝毫留恋和惆怅,而是对事物变化之后所展现的新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喜悦;尤其是“别有中流采芰荷”的诗句,更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奋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
作为一位盛唐前期的著名诗人,贺知章在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积极精神和昂扬情怀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精神相合拍的。我们今天读这首诗,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而且应该吸取其乐观的人生观念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