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左传·我以不贪为宝》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左传·我以不贪为宝》鉴赏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勿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 “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

《左传》长于叙事,又善写人。书中人物多至三、四千个,经作者点染刻画而呼之欲出者,至少也有数百人,从而构成了一幅宏伟绚丽的历史画卷。左氏刻画人物善用白描,简练而传神,读之恍如空际闻声。这篇百字短文,记事记言,都极简要,不加藻饰,不动声色,便绘出子罕清正廉洁而又体恤人情的光辉形象,千载而下,凛然如生。

文章起笔直叙宋人献玉事,“勿受”二字见出子罕高标清格。为何“勿受”?作者暂不点破,情节需逐步展开,留下“关子”反更引人入胜。献玉者不知底里,觉得蹊跷,子罕为何拒而不纳?莫非怀疑玉是假的,因此特地声明,此玉已经过“玉人”鉴定,确是真宝奇品,以明不欺。他殷勤致意,却不能洞见子罕博大胸怀。从“以示玉人”三句简短的话里,可以味出献玉者的心理活动。子罕见宋人不曾解悟,这才说明“勿受”的道理:“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这两句是全文的轴心,精光灿灿,泾渭分明地划分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充分显示了子罕清正廉明的崇高品格。

接着,子罕又从受与勿受正反两面说明利弊得失,指出以不献不受为好。子罕这番话也很简短,内涵丰富深刻,一层进一层,意向坚决明朗,词气温和委婉,显示了这位大臣的非凡气度。宋人方知子罕不肯受玉,是由于操守清廉,可他还是坚请子罕纳玉,“稽首而告”,见出庄重恳切。他自称“小人”,身分卑微,身怀重宝远行,会招致不测之祸; 将玉献出,为着保全一条性命。而弦外之音,是说纳玉并非恶德,而是善行,请莫拒之。君子仁人不可动以利,而深喻于义,正是出于仁义之心,子罕没有生硬地挥之便去,而是把他安置在里中,并命工匠琢玉成器,待售出致富时,才打发他回乡。子罕终于没有接受那块宝玉,从而完成了人格的升华,深受国人爱戴,获得“邦之司直”的美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