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自君之出矣》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赋得自君之出矣》言情赠友诗歌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凡是按照指定、限定的诗题所作的诗,都要按例在题目上加 “赋得” 二字。在六朝和唐人的诗作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形式。这首诗题中有“赋得”二字,说明它是按照指定的题目 “自君之出矣”写作的。“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的名字。

这首五言绝句可分两层。第一层: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写思妇的行动。君是古代女子对丈夫的敬称。理,即从事,残机,指丈夫外出之后,存留的未织完布匹的布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从我的丈夫外出之后,我再也没有心思坐在布机上继续织布了。表面上看来,这两句既没有铺采列锦,也没有宏言大论,只是用极其淡朴的语言,白描了女主人公因丈夫别离而辍织。但是,它却包孕了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第一,它交待了主人公的身分和生活。从事纺织,说明她是一位劳动妇女。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她的丈夫当然也是一位劳动者。这个家庭是依靠男耕女织维持生活的。第二,暗示了平素夫妻相依为命,和睦幸福的爱情。第一句“自君之出矣”,虽是沿用乐府诗的格式,拈用成语,但是由于与第二句“不复理残机”配合得自然恰切,清楚地表明了这首诗是截取了丈夫外出后的一个生活横断面。不言而喻,丈夫外出之前这位劳动妇女终日“扎扎弄机杼”,辛勤而又愉快地劳作着。木梭往来,布机鸣叫,是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伴奏。第三,制造了孤寂凄凉的气氛,心心相印的丈夫外出了; 浸染着劳动汗水的织布机,平时扎扎鸣响,这时也变哑了。家中失去了欢乐,缺少了生机,黯然无声,多么空虚寂寥! 如此氛围,强烈地映衬了女主人公的形单影只。第四,通过行动,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焦灼不安。她并不是一个怠于女工的人,现在却“不复理残机”,这个反常的行动,当然是由丈夫离别引起。她的丈夫,作为一个劳动者,在封建社会外出他乡,不是为了谋生,就是去服徭役、兵役。这些事,都是有危险的。她丈夫一日不归,她心中的悬念就一日不解,哪里还有心思继续织布呢?另外从第一句可知,丈夫是第一次离开她。作为笃于爱情、“未识离别苦”的她,骤然空处独居,寂寞难堪,心烦意乱,彷徨不宁,所以无心劳作。

接着,诗人又通过对女主人公容颜的描绘,反映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满月,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晚,月亮圆满皎洁,故称。清辉,清亮的光辉,此处指月光。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由于日夜思念外出未归的丈夫, 我的容颜如圆月的清辉,夜夜减弱,变成了缺月。《史记》一书载: “日中必移,月满则亏”、《礼记》 : “三五而盈,三五而缺” 、《古诗》 第十七首: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都是说月亮圆而复缺。诗人用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女主人公痴情增悴,蓄思损容。想象奇特,立意新颖,措词委婉,耐人寻味。首先,这两句形象鲜明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的两种容貌。月亮是美丽动人的。因此,古典诗文常用她比拟美女,“月容” 、“月面” 、“月貌”之类的词,屡见不鲜。在这里,诗人用 “月”作比,还嫌不足,又巧妙地在它的前面着一 “满”字。十五夜的月亮,形态最圆,光色最为皎洁,以此作比,女主人公青春盛年的容光美颜,便栩然如生。《古诗》 第一首有: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四句分别从形体消瘦、容颜减色两方面,描绘了痴情女子思念情人引起的变化,张九龄在这里则用一个比喻写了 《古》 表现的两个方面: 满月减辉、状其色衰; 圆月缺亏,拟其体瘦。其次,这两句用圆满的月亮夜夜减辉,也点明了女主人公经历了不知多少个孤凄之夜,使读者可以联想到她一夜又一夜地凝神望月,触景生情,唉声自怜的情景。再次,这两句表达了女主人公纯洁真挚,忠贞专一的情操。满月变为缺月,人的圆脸消瘦,容光减色,自然界在变,人的肉体在变,但是她 “思君”之心未变。她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精神痛苦的折磨,眷恋丈夫,矢志不移。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第十九卷评论本篇说: “巧思全在 ‘满’ 字生出。”从以上三点分析来看,这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人陈沆以为本诗与诗人的 《感遇》 十二首一样,主题都是“忧国忧君”。因此,他说: “知 《感遇》 十二诗,则知此诗人” ( 《诗比兴笺》卷三) 。按照他的笺释,本篇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的是诗人贬逐荆州后思念玄宗的忠君之心。固然,古典诗歌也常用 “夫君” 比 “国君”,但是本篇明言丈夫外出,而张九龄卒于开元二十八年 (公元740年) ; 在他一生中,玄宗并无外出难返之事。因此,这里的 “夫君”并无比拟 “国君”之意。陈氏之说,有失穿凿。近代学者刘永济先生认为,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诗歌,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切合诗意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