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言情赠友诗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袭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阐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营之别。天宝十三载(754)八月,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的岑参为判官武某送行,写下这首动人的诗篇。诗中融贯着对风雪的描写,在皑皑白雪的背景上映现出深情的送别。

诗篇以咏风雪入笔。狂风怒卷,蔽日遮天,将边地特有的白草摧倒折断,“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 的白草尚且如此,风势之猛自不待言。第二句由风而见雪。农历八月,内地正是中秋时节,可是 “胡天”——边塞已是大雪纷飞、漫天皆白。一个 “即”字,点出了边塞早寒的气候特征,隐隐现出诗人由此而生的惊异神态。

伴随这风狂雪猛的景象,诗人描画出一幅明媚奇丽的画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飞雪,银装素裹,好似春风拂煦,催开了万树梨花。 一个“忽”字, 写出大雪来势之突然, 道出诗人内心的惊讶与欣喜。 梁萧子显曾有“洛阳雪花落如雪” 的诗句,以飘雪喻花。岑参则反其喻而用之,翻出新意,使雪压冬林的银白世界,充满花团锦簇的盎然春意。这其中又包含着多少让离别的武判官眷恋、铭记这边塞美景的苦心匠意? !

春暖花开,只是一种视觉感受,现实中还是朔风飞雪,异常寒冷。于是,作者笔锋一转,由露天转入营帐中。你看,那片片飞雪,飘进珠帘,濡湿了丝绸织成的惟幕,于轻盈飞动中带进寒冷。帐内的人,身穿 “狐裘”,盖上 “锦衾”,还是不觉其暖,唯觉其 “薄”。训练有素的将军冻僵了双手,竟无法披甲弯弓。这些生动的形象,描绘出寒气逼人的情状,为送别奠定了雄浑而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种感情氛围给诗人以联想,他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眼前之景想到了武判官的万里归程。“瀚海阐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那浩瀚的大漠,此刻正是一片雪海; 沉重的阴云,笼罩着天空; 即将归京的武判官,就要在冰天雪地中赶路。“愁” 与 “惨淡”形容万里长空的浓云,并以 “万里凝”状其厚密沉重。天色如此昏暗、阴沉,心情则更加怅惘。全诗由是从雪景的描写转入送别情景的刻绘。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原指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帐内置酒,饮酒作别。“胡琴”一句,仅列出三种边地的乐器而不提乐曲声调,可是人们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推知那动人心扉的乐曲旋律,感受到边地的异乡情调和气氛,产生一种他乡送归客的复杂情绪。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诗人从“辕门”送出 “轮台东门”,又从 “轮台东门” 目送武判官冒雪远去。层峦叠嶂,隐没了判官的身影,诗人仍凝视着那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这一特写,细腻地抒写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了那目送归程、怅惘若失的情景。而“不见”与 “空留” 、雪地与蹄印的两相映衬,不仅透出了诗人那沉郁的情思,也使咏雪与送别浑融一体。

“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 《河岳英灵集》),别情别景在他笔下焕发出奇情异彩。以这首诗而言,它展示的不是人们常见的送别环境,而是奇丽双兼、气势磅礴的独特境界。它以雪景作为表现送别的纽带,又在送别中进一步描绘了雪景,在奇妙的构思和刻意的描绘中抒发了深挚的别离情怀。诗的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奇词丽句,层出迭现。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喻,造境奇特,绚丽多姿; 而“篇终接浑茫” (杜甫《寄高适岑参三十韵》)的结尾,又在低回舒缓的旅律中,传达出悠悠无尽的韵味。

注释

①瀚海: 大沙漠。阐干: 纵横。②轮台: 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