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拾得十九首(选一)·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王安石

我读万卷书, 识尽天下理。

智者渠自知, 愚者谁信尔。

奇哉闲道人, 跳出三句里。

独悟自根本, 不从他处起。

〔寒山、拾得〕唐代僧人。〔渠〕他。〔闲道人〕指寒山、拾得。〔三句〕《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唐人诗僧寒山、拾得是一对好友,他们的诗多似佛偈,偏于说理,虽带有佛门说教规戒的色彩,但能针砭时弊兼及炎凉世态,语言浅近,风格自然。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退休后,模仿寒山、拾得的偈语诗所写的十九首之一。

王安石退休后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他的变法受阻,罢相后新法又陆续被废除,这对他的打击太严重了,即使隐居,也难以抑制他对功业失败的激动心情。为了浇灭心中的怒火,只有乞灵于佛老之学。他寻僧访道,日与僧侣佛徒往来,反思自己几十年的仕途道路,用佛学来探求人生的归宿。

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政治观点、吏治功业的总结和概括。王安石喜读书,博学多才,连他的对立面甚至骂他是祸国殃民的人,都承认他“博闻”、“博极群书”。在和对手辩论的时候,时而破口骂人:“君辈坐不读书耳!”他自己说:“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他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洞察社会人生之后,对朝政的看法,对如何变法改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对文艺创作理论,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提出许多有价值有远见的政治主张,探索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道路,所以他说“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并非夸大其辞。应当说这两句是很有气魄的力作。但三、四句陡然一转,作了自我否定,“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意思是说这满腹的经纶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智者,即那些有学问有识见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不会听信诗人所识尽的“理”,相反还要进行反对、中伤。而愚者,即那些庸官,因贪图自己眼前的利益,也不相信、不拥护诗人变法改革的主张,更不会积极地实行之。这是王安石积几十年仕途经验所证明了的。诗人在反思感叹之余,不禁深情地赞叹寒山、拾得为奇人。因为他们能洞悉世事人情,对人生、社会有着独特的感受,他们不是那种只顾隐逸避世,万事不关心的人,因而鞭挞社会的黑暗、贫富的悬殊,抨击贪婪淫逸的罪孽,憎恶贪得无厌者的愚蠢,是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他们又与那种以隐沽名、意图有人汲引者的精神境界大不相同,超脱与无欲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基础。他们认为诗的真谛是知、情、意和真、美、善的统一,是诗人的精神升华的结晶。而他们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从读万卷书得到的,而是跳出前人立言所讲究的“三句”成规,从“根本”中独悟出来的。即认识、智慧不需外求,不需通过名言概念的中介,只需靠内心的反省自悟,由直观亲证佛教“真理”而得之。诗人通过对寒山、拾得的肯定,意在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把寒山、拾得的人生哲学作为政治失意后的精神支柱。

佛家的说禅言道,往往语不相续,形不相类,意不相通,认为“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提出“参活句”的主张,因而在一些偈语诗中,意象的超常,情绪的腾越,语言的凝炼,更为明显。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对一生功迹事业的反思与概括.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得意与失意,诸种滋味凝聚一起,情绪腾越的跨度很大,在有限的形式中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容,语言达到了高度凝炼的水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