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小小的一首咏物诗,二十个字,写出了一种品质。经过风露,更见高洁坚贞,概括了刘禹锡(还有许多命运类似者)一生的遭际和人格。
历来用松、竹、梅喻人品的诗很多,写竹多表现高风亮节、虚心上进,写庭竹则不外是幽影映窗纱、雅韵引人吟之类。本诗也名《庭竹》,着笔时虽离不开(一般都要提到的)竹的形色,但作者结合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来写,便有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感慨。
一开首就选择了独特角度,不正面描形绘色,而从竹的遭际写起,在风露中崭露它的峥嵘:“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竹竿向上伸展,一节一节脱却箨壳,嫩生生的,还带有白色的粉苔,象妇女化妆用的铅粉。一遇上凄冷的夜露,象流泪似地把白粉洗涤掉了,竹节却更鲜明地显露出来。风来了,经不住考验的败叶腐枝,纷纷飘落,竹子也受摇撼,不但不脱叶,其枝与干相摩戛,倒象琅玕青玉,敲出清脆的声音。用现代语言来说,竹子接受了寒露的洗礼,更具有清操亮节;经过了劲风的考验,更显出贞刚美质。借物的遭际写人的命运、品格,不言自明。作者写来却温雅淳厚,不激不昂,不失竹子清和秀润的本色。
前二句以竹喻人,第三句却转而以人喻竹:“依依似君子”。用花比美人是常事,用美男子比花便觉奇特。刘禹锡出语并不惊人,细味才知平中有奇,别具格调与情韵。青竹亭亭玉立,自由舒展,迎风飘拂,潇洒自如,俨然有君子之风。接着补上一句,“无地不相宜”,更托出君子的雍容大度,也巧妙地点了题。竹既可以植根山野,被抛置,被遗忘,处在自生自灭的境况中,一面凌霜傲雪,一面让竹鞭竹笋钻石破土,挣扎着追求自我的价值;也可以移栽在庭院,作装饰品点缀“太平”景象和悠闲日月。也许丰富了人们的诗画材料,自己却只能以瘠薄的土地养育清寒贞廉的节操。诗题为《庭竹》,作者是寄慨深幽的。
诗亦如竹,语瘠薄而意深厚,格清雅而味醇浓。句句写竹,句句写人,在写竹写人中表现了自我,渗透自我的忧患经历和人格力量。他一生播迁,也可谓“无地不相宜”,这不能理解为随遇而安,应该说是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的表现,亦如胡震亨所谓“精华不衰”。亦竹亦人,即物即我,物我浑一,遂臻咏物高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