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问月》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白《把酒问月》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为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古往今来,有过多少吟咏明月的佳篇美制,但有哪一篇能超过这首《把酒问月》?就太白本人而言,他歌吟明月的诗可谓多也,此作当属首篇,它充分表现了中国迄今数千年间才华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飘逸、洒脱、奔放、奇丽、驰骋自如的独特风格。

诗人首先从纵深的时间角度来询问——诗题中的一个“问”字就把歌吟的对象人格化、亲切化,使明月成为一个瞩望诗人的、既陌生又熟悉、既遥远又亲近、既冷峻又热情的生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首二句诗是为突出问句的倒装句:苍苍青天,悠悠万世,明月呵,你是从何时起来到这青天之上照临人寰的呀!这是诗人受了屈原《天问》的启发或影响。“我今停杯一问之”,既以“问”字扣题,又托出了问月的规定情境:诗人此刻正在月下饮酒,他翘首仰望明月,不觉把快举到唇边的酒杯在胸前停了下来,发生这般劈空而至的妙问奇想。接着诗人就从“人”与“月”角度发出歌吟,这是诗人在停杯问月之际,于朦胧醉意中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与明月之间的距离而发出的: “人攀明月不可得”,诚然如此,虽然诗人也曾倾吐过“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兴,但那只是“欲”——“想”而已,而“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是我的好朋友”,这“月行却与人相随”都是人人在孩提的时候就有的感觉,诗人确切地将这一人性普遍的共感捕捉入诗,因而读者无不感到亲切,共鸣无间。

接下来“皎如飞镜临丹阙”四句是从空间宇宙的角度来描写明月:皎洁的明月如圆圆的明镜高悬碧空,辉耀着殿宇宫阙,一个“飞”字从动态中写出月移中天的气势,“绿烟天尽清辉发”则细腻地写出明月初升之际月移影动光线色彩的变化,“绿烟”这一感觉非常人所能捕捉,与前句末二字之“丹阙”相映衬,色调何等鲜明瑰丽。“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以曹孟德《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概,写出月升月落在宇宙中的回环:入夜从海上冉冉而生,徐徐而来;凌晓向云间渐渐隐没,悄悄而去。描写真切细腻。

然后,诗人又从月亮本身——从“内部”的角度加以问月,这里拈用了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白兔捣药”与“嫦娥奔月”,“嫦娥孤栖与谁邻”一句问得极好,好像诗人设身处地想到了孤寂的嫦娥在“高处不胜寒”的广寒宫中所过的年年复年年的凄凉岁月。

最脍炙人口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为此”四句是从古今时间更替的角度进行描写的,通过“今人”与“古月”、“今月”与“古人”的巧妙措词与跨时空连接,把明月与人生沧桑和岁月的无情流逝联系起来,寄托了时间长河永恒而人生却倏忽短暂的喟叹。接着,他把自己的时代苦闷消融于暂时的精神的沉醉: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当然不能归结成个人性格的脆弱,根本原因还是时代的局限、历史的制约以及社会藩篱的羁绊。

总之,李白的这首著名篇之所以独占鳌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以最活跃的形象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道出了人人都曾有过却未能言传的共感。李白所写的明月毋宁是他的魂,他的神,他的美的化身,心的关爱,或者说,就是他自身的对象化,月的形象与他的精神无间契合,因而成就了这一绝世名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