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写 “秋思” 的名曲,被誉为 “秋思之祖” (周德清 《中原音韵》)。写秋思而如此出名,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第一,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 “秋思”。秋思指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 字,就因为 “秋” 是触媒剂。宋玉的 《九辩》 一开头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选好秋景。这首小令选择了 “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

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乎不同的反映。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仍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这首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 的 “断肠人”。吴文英的 《唐多令》 词讲得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那位“断肠人” 当然也是“离人”啊!

第二,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前三句只有十八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则体现“断肠人”对于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一系列意象,所表现的便不是客观的景,而是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省略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儿,只罗列名词或名词片语以塑造意象的名句是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欧阳修着意模仿,写出了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仍未免逊色。而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时空关系的处理,也最适于表现秋思。就空间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说,那不是早晨或中午的景,而是日落黄昏的景。如果是故乡的景,再萧条也不会增加“断肠人”的多少愁思; 而远在“天涯”的景,情形就大不相同。如果是秋天的早晨或中午,“断肠人”还没有今夜宿谁家的问题; 而日落黄昏之时,情形也就大不相同了。

通常说这只曲子之所以写得好,在于“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这当然不算错。但更确切地说,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结尾,但实际上是贯串全局的主线。读这首曲,一开头就应该想到它,并且跟着 “断肠人” 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画卷。大致说来,这画卷是这样的:

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 “断肠人” 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 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黄昏时候了! 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 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很想回家,却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要求投宿行不行?看来是不行的,因为那不是客店啊! 于是乎,他继续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漂泊,漂泊……

秋思是抽象的,作者却通过那位“断肠人” 的漂泊天涯以及他在天涯的所见所感,把秋思写活了。为了对比,不妨看看白朴的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里有更多的秋景,却很少秋思。景中寡情,就不可能像马致远的 [天净沙] 《秋思》 那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