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其三、四)·李白》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此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三、四两首。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衍为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更具新意。

前一首就长安月夜、砧声一片领起,描写千家万户的妇女在辛勤捣衣。捣衣为了赶制征衣。接着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点明秋风不尽,吹送情思,把捣衣声和玉关情联结起来。捣衣换季,想到远在玉门关的亲人的寒冷饥饿,这想念关切之情,因秋风而增长。“总是”点明捣衣女子别无所思,唯一使她不能释怀的,便是在玉门关外征戍的亲人的安危。收结二句写思妇盼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以平定胡虏为团聚的前提,这就赋予爱情以社会意义。平胡虏、罢远征这二者互为因果,与首二句捣衣声、玉关情之间内在的联结一样紧密。在反诘句中,把思妇盼征人归的焦虑、忧愁与关切之情,概括得淋漓尽致,深沉地表达了广大妇女的痛苦与忧愁,同时也更为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烈追求。

后一首用具体细腻的细节刻划,通过“絮征袍”这一描写,集中地反映思妇怀念亲人的深情。诗的开篇两句刻画了一个思妇连夜赶做征袍的细节。明朝驿使出发,今夜通宵赶制。用“明朝”、“一夜”这两个关联的时间词领起,既渲染了刻不容缓的紧张气氛,又表现了思妇关心远方征人的一片深情。三、四句写寒夜缝袍的辛苦,用冷针难抽、剪刀难握,进一层写出思妇为远方亲人不辞苦辛的情态。最后两句直接表现思妇对亲人的关切,希望早日把征袍送到临洮边地。诗的后四句连用反诘: “明朝”、“一夜”带出“那堪”,极写夜寒,反衬出思妇对征人的深情,这是第一个反诘;一夜絮好征袍,托驿使带给征人,但路途迢遥,道路艰险,几日方可到达,征人何日方可穿上新衣,内地已是秋寒难耐,西北边塞想必更加寒冷了吧! “几日到临洮”的诘问,几许关心、顾盼之情尽在其中。这是第二个反诘。诗正是在这连续的反诘中表达了思妇深沉的思情和浓重的忧伤。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王夫之《唐诗评选》)

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沈德潜《说诗睟语》卷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