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四首(选二)》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朱彝尊

林深屐齿未曾经,万壑松涛偶坐听。

我若支筇来此地,便携酒榼上茅亭

绿芜远近山参差,露气暗浮松树枝。

乌篷七尺屡回首,看到月明归未迟。

【注释】

①屐(ji):下有钉齿的木底鞋,多用以登山。②筇(qiong):竹名,可作手杖,此处即指竹手杖。③酒榼(ke):盛酒器皿。④绿芜:丛生连绵的绿草。⑤乌篷:乌篷小船。

【评说】

本诗选自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

宋代著名画论家郭熙云:“笔意不浑成,谓之疏,疏则无真意。”(元盛熙明《图画考》卷二《笔法》引)这是对绘画的一大要求,至于题画诗,这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标准。作为清初文坛巨匠,竹垞“题画诸作,尤浑成入妙”(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七),体现出非凡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这两首题画诗不仅景物描写极佳,渲染出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始终以人物活动贯穿其中,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情趣。林深幽僻,人迹罕至,尚不见屐齿的印痕,但在这万壑之间,冷月洒满山林,清风入古松,松涛阵阵,景色清幽,充满了天籁之音。松具有高洁挺立之姿,墨客、骚人均爱听松风,前人不就有过“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李白诗),“暂听松风生意足,偶看溪月世情疏”(皮日休诗),“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的哦吟吗?偶坐听赏,见彼美松,竟与“山中宰相”陶弘景何其相似,“每闻其(按:指松涛声)响,欣然为乐。”(《南史·陶弘景传》)画中之景到底令人神往起来了,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幻象:亲自支筇前往,手携酒榼,结茅亭于霜林中,领悟山林野趣,静享天籁。这种诗情在第二首诗中继续得以再现。松林之中,静观远近峰峦,只见连绵一片的绿芜,山峦因远近之别而显参差起伏。天色渐暗,晦昏之际,露气悄无声息地浮起,笼罩山间,缭绕于松树枝头,升腾飘浮的雾气仿佛使山峦枝叶都在浮动。画中一只乌篷小船,舟中的孤客,也为眼前这一美景所醉,频频回首翘望,直到月明之时,久久不愿离去。看似写画面,实际上,诗人早与画中人融为一体,更与画中“秋风清,秋月明,竹叶松边,秋景如画”的意境融合相契。这正是诗人笔意老到之处,笔意浑成,构思入妙,又不着痕迹,皆取意于自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