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作者: 凤录生 【本书体例】
【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1)上下未形,何由考之(2)?冥昭瞢闇,谁能极之(3)?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4)?阴阳三合,何本何化(5)?圆则九重,孰营度之(6)?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7)?天极焉加(8)?八柱何当(9)?东南何亏(10)?九天之际,安放安属(11)?隅隈多有,谁知其数(12)?天何所沓?十二焉分(13)?日月安属?列星安陈(14)?出于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15)?夜光何德,死则又育(16)?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17)?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18)?伯强何处,惠气安在(19)?何阖而晦?何开而明(20)?角宿未旦,曜灵安藏(21)?
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22)?佥曰何况,何不课而行之(23)?鸱龟曳衔,鲧何听焉(24)?顺欲成功,帝何刑焉(25)?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26)?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27)?纂就前绪,遂成考功(28)?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29)?洪泉极深,何以填之(30)?地方九则,何以坟之(31)?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32)?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33)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34)东西南北,其修孰多?(35)南北顺椭,其衍几何?(36)昆仑县圃,其凥安在?(37)增城九重,其高几里?(38)四方之门,其谁从焉?(39)西北辟启,何气通焉?(40)日安不到,烛龙何照?(41)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42)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43)焉有虬龙,负熊以游?(44)雄虺九首,倏忽安在?(45)何所不死?长人何守?(46)靡蓱九衢,枲华安居?一蛇吞像,厥大如何?(47)黑水玄趾,三危安在?(48)延年不死,寿何所止?(49)鲮鱼何所?魀堆焉处?(50)羿焉日?乌焉解羽?(51)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于台桑?(52)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饱?(53)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54)皆归,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55)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56)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57)冯珧利决,封狶是;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58)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革,而交吞揆之?(59)阻穷西征,岩何越焉?(60)化为黄熊,巫何活焉?(61)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62)白睨婴茀,胡为此堂?(63)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64)天式从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天焉丧厥体?(65)蓱号起雨,何以兴之?(66)撰体协脅,鹿何膺之?(67)鳌戴山抃,何以安之?(68)释舟陵行,何以迁之?(69)惟浇在户,何求于嫂?(70)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71)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72)汤谋易旅,何以厚之!(73)复舟斟寻,何道取之?(74)桀伐蒙山,何所得焉?(75)妹嬉何肆,汤何殛焉?(76)舜闵在家,父何以鳏?(77)尧不姚告,二女何亲?(78)厥萌在初,何所亿焉?(79)璜台十成,谁所极焉?(80)登立为帝,孰道尚之?(81)女娲有体,孰制匠之?(82)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83)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84)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85)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86)简狄在台,喾何宜?(87)玄鸟致贻,女何喜?(88)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89)干协是舞,何以怀之?(90)平胁曼肤,何以肥之?(91)有扈牧竖,云何而逢?(92)击床先出,其命何从?(93)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94)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95)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96)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97)成汤东巡,有莘爰及,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98)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99)汤出重泉,夫何罪尤(100)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101)会争盟,何践吾期?(102)苍鸟群飞,孰使萃之?(103)到击纣躬,叔旦不嘉。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104)授殷天下,其位安施?(105)反成乃亡,其罪伊何?(106)争遣伐器,何以行之?(107)并驱击翼,何以将之?(108)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109)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110)环理天下,夫何索求?(111)妖夫曳衒,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112)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113)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114)何恶辅弼,谗谄是服?(115)比干何逆,而抑沈之?(116)雷开何顺,而赐封之?(117)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118)梅伯受醢,箕子佯狂?(119)稷维元子,帝何竺之?(120)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121)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122)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123)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124)迁藏就歧,何能依?(125)殷有惑妇,何所讥(126)?受赐兹醢,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127)?师望在肆,昌何识?(128)?鼓刀扬声,后何喜?(129)武发杀殷,何所悒(130)?载尸集战,何所急(131)?伯林雉经,维其何故(132)?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133)?皇天集命,惟何戒之(134)?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135)?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136)?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137)?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138)?中央共牧,后何怒?蜂娥微命,力何固(139)?惊女采薇,鹿何佑(140)?北至回水,萃何喜?兄有噬犬,弟何欲(141)?易之以百两,卒无禄?薄暮雷电,归何忧(142)?厥严不奉,帝何求(143)?伏匿穴处,爰何云(144)?荆勋作师,夫何长(145)?悟过改更,我又何言(146)?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147)?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148)
【鉴赏】:
《天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继《离骚》之后的又一篇光辉著作。由于它写在诗人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创作技巧又受到了最充分锤炼的晚年,所以他的思想性,艺术性极高。如果把作者举世闻名的《离骚》比作一颗光焰夺目的隋侯明珠,那么,这首长期被误解淹没的《天问》,则是一块不易为人鉴识的荆山璞玉。它一旦显露晶莹,就可看出真是当之无愧的传国至宝。
这是一首很奇特的诗,清代有位注释家曾形容说;“其创格奇,设问奇,穷幽极渺奇,不伦不类奇,不经不典奇……奇气纵横,独步千古”(《屈骚心印》)。的确,这首诗别具一格,非但在中国文学宝库里,而且在世界文学宝库里,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见的珍品。它全部由问语组成。诗中一百七十几个问题,几乎每一问都包藏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或历史传说故事。凡天上、地下,人物,远方珍奇……无所不有,无所不问。其中不少资料还为他书所不载,仅借本诗才得以保存留传下来。有人把《天问》称作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总集,其实本诗的价值远不止此。只要看这一首满是提问,所有的问题作者既未给予回答,又毋需解答的古怪作品,竟能流传两千年之久,而且还一直吸引着无数学者穷毕生之力以探索其中之奥秘,就知道它的内容如何丰富,何等动人了。
关于“天问”二字的含义,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里说,“天问”的意思是“问天”。然而因为“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洪兴祖《楚辞补注》也说:“《天问》之作,其旨远矣。盖曰:遂古以来,天地事物之忧不可胜穷,欲付之无言乎?而耳目所接,有感于吾心者,不可以不发耳。欲具道其所以然乎?而天地变化岂思虑知识之所能究哉?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意耳。”还有一些权威的楚辞注家,如陈本礼,屈复等人,基本上都承袭了这种看法。其实在屈原的笔下。“天”根本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帝何刑焉?”、“帝何飨?”、“帝何求?”这分明是在厉声责问“天”,哪有认为“天”是至高无上而尊不可问”呢?游国恩先生作《天问》题解时曾说,《天问》中心问题显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屈原所问的问题不外乎天象和天道两个方面的疑问”(《屈原》)。在《天问纂义》)中他更加具体地说:“天事之外,旁及动植珍怪之产,往古圣贤凶顽之事,理乱兴衰之故,又天道也。盖天统万物,凡一切人事之纷纭错综、变化无端者,皆得摄于天道之中,而与夫天体天象天算等,广大精微,不可思议者,同其问焉。”这观点是颇有见地的。
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王逸说得比较合理。他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我们据此可知,屈原在政治上有不幸的遭遇,是他作《天问》的社会及个人生活的背景。他见到了祠堂庙宇的壁画,触动了他的情绪,唤起了他的想象力,引起了他写作《天问》的动机。
《天问》这首长诗,按问题的性质不同,分为前后两大段:第一大段,是关于宇宙自然的问题,又可分为五层:从“遂古之初”到“列星安陈”为第一层,这一层共二十八句,一十八问。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着创世神话造天部分提出的。诗人一开头就对开天辟地的传说之由来提出了问题,紧接着他又从神本身的来源,神创造世界的目的,神所创造的天体的各种离奇结构,一个一个地加以质疑。每个问题都把矛盾揭露得那么深刻而又趣味盎然。在一切哲理诗中,这是一种罕见的奇观。这虽然仅仅是一个开头,但只有先写出这样好的开头,诗作家才能够带领读者不知疲倦地一步一步地去探求事物的真理。从“出自汤谷”到“曜灵安藏”为第二层,这一层十六句,共计九问,全部是关于天上星体神话的问题,有关这些星体的神话故事很多,要一一提问是不可能的。作者由太阳问起,由显及隐,挑出二十八宿中的女宿、箕宿、尾宿、角宿,分别隶属于十二星次中的丑、寅、卯、辰。问题基本上是依星次的顺序而发,既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使人相信这些确能代表全部星宿,而所问到的又都隐藏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读来娓娓动人。要做到这一点,须要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和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呵。这一层以“日出汤谷”开始,以“曜灵安藏”作结,首尾照应如此严密,也是使人们惊讶的。“曜灵”一句,包含有谴责天神们不尽忠职守的意思,这又引出了下文的“不任汨鸿”。在两个内容截然不同的段落之间,轻巧地联上一根无形的纽带,又为行文的转折开辟了一条新的门径。第三层共二十六句,一十四问,讨论的都是有关洪水的传说。作者先从上帝召开的群神会问起,接着问鲧的获罪被杀,禹的离奇出世,禹治水的方法,以及禹治水时造山、造陆、造河的种种神迹,末了以问洪水起因作结。鲧禹治水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问题,是夏朝历史的开头,插在天的问题之后,大地四方问题之前,是很多人所不理解的,其实,在屈原的眼中,洪水故事只是开天辟地神话中的“辟地”之部,而不是史实。第四层从“九州安错”到“若体何光”,共二十句,十一问,问的都是有关大地地貌的传说。作者先从地东南倾斜问起,接着问地的长宽,地上最高的和最神秘的昆仑,然后问天不兼覆。其中凡水、陆、风、光,一概不漏。《天问》是由全部问语组成的哲理诗,这样的诗极容易写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但作者没有陷于这种困境。这当然有很多原因,而通篇问题的提法多样化,很少重复,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经验。本段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许多问题都以日常生活知识为根据,问得那么通俗、平易。如“九州安错,川谷何洿”等等,就是很典型的句例。另外,诗中充满了警句,其中有的尖锐泼辣,有的深刻含蓄,也有十分风趣而耐人寻味的,如“其尻安在”就是俏皮的打趣。它诙谐得令人不禁捧腹大笑。这对活泼诗的气氛,起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可惜过去的注释家大都板着一付道学家的面孔,他们把作“尻”字的本子弃而不用,只采取作“凥”字的俗本。尻是古属字,“其居安在”即它座落在哪里?”这些人故意回避他们认为粗鄙的东西,结果不仅有损原诗的风韵,而且也使得它的锋芒锐减。第五层从“何所冬暖”到“乌焉解羽”,共二十二句,十六问。所问的都是四方风土,以及动、植物产。作者在问天地的形成,大地的结构之后,再问各处人民、地物,这就把问题一步步引向了人事。由于第四层以日入处的若华收尾,作者在这里就以日出处的汤谷开头。他先按东、北、西、南的顺序,对各方特征作了概括性的发问,然后又依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的反顺序,提出一些较细致的问题,而首句中的十个太阳,在末句中也由射日的羿作了交代。循环衔接,井井有条。过去有人认为这一层有错简,有脱句,显然是没有读懂原诗。相反,倒是诗人自己觉得这一层循序发问得太条理化了,怕变成流水帐单,才在用韵的方式上,刻意变化手法,务求各节眉目清新。如有的隔句押韵,有的句句押韵,有的两韵错杂相押……这种押韵的变换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总之,以上五层是《天问》的第一大段,所用的都是关于宇宙自然的问题。
第二大段,是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按夏、商、周的朝代顺序,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关于夏朝的历史问题,以鲧禹治水开始,以鲧禹治水结束。中间说了启和益的斗争,羿和寒浞的斗争。通过这些问题,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如关于鲧禹治水和启益斗争的问题,屈原爱憎分明地充分肯定了鲧,严厉地指责了尧,而对禹也略有微词。启之所以能先拘后达,不是由于天命,而是因为鲧禹治水,使中国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为人民造福才使得启得到天下,战胜了益。第二层是关于殷商的历史,以商汤开始,以商汤结束,中间插叙了许多神异的事情,意思是说商汤乘夏朝君主桀的昏庸和内乱,夺得了天下,似乎可以一劳永逸,子孙相继,永世不灭了。其实都并不然,一个末代子孙纣的昏庸残暴,就毁掉了殷商,终于被周武王消灭了。所以说:“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说明天命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得道才能得天下,失道就会失掉天下。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天问》在讲到“汤谋易旅”之时,中间忽然插入桀、纣、舜、泰伯、仲雍之事,两相对比,相形见义,说明汤的成功不是因为天助,而是因为得到伊尹的赞助,是明君贤臣遇合的结果。第三层是关于周朝的历史问题,从后稷一直讲到春秋、战国,终之以楚先。头绪繁多,事情纷杂,所举史实,多是父贤子不肖,兄贤而弟不恭,忠信之臣欲存君兴国,而遇不到圣明君王。结果是昏庸之主,听信谗言,使奸佞得势,好人蒙冤,主危国亡,身败名裂。最后几个关于楚国现实的问题不仅极为有力地收束了全段,而且也使整篇《天问》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尾,把全部有关天的问题,都和现实的政治、思想斗争,紧密地联系起来,突出地表达了全诗的主题思想。
《天问》是一首层次分明,结构谨严的长诗。宋人黄伯思赞叹说《天问》“词义严密”,王夫之更具体地说“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之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楚辞通释》)。综观全诗,从开头至高潮,直至收尾,有关全篇布局固然经过细致安排,就一些小处,由于诗中每一节含着独立的故事,每一段都有独立的中心,因此它们怎样和上下文衔接,怎样为下文预设伏线,作者也都花费匠心,给予了巧妙的处理。至于诗中有些时代较晚的故事先问,时代较早的反而后问,有些故事同属一个人或一个朝代,而分散作几次在不同的章节中发问,则完全是服从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此即林云铭所说的“错综衬贴,反击旁敲,原不分事迹之先后。点染呼应,步步曲尽其妙(《楚辞灯》)”。至于王逸说《天问》是屈原呵壁之作,按图发问,集而成篇,所以“文义不次序”,显然是未解原诗。胡适之认为“《天问》文理不通,见解卑陋,毫无文学价值。”(《读楚辞》)这同样也是妄说。为此,郭沫若先生矫枉过正地说:“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全篇以一‘曰’字领头,通体用问语,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以那种主于以四字为句,四句为节的板滞的格调,而是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可以惊为神工。而那所提的问题,从开天辟地以来一直问到他自己,把他对于宗教信仰上的,神话传说上的,历史记载上的,人生道德上的各种各样的怀疑,都痛痛快快地表示了一个淋漓尽致。那种怀疑的精神,文学的手腕,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