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洞仙歌》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词鉴赏·《洞仙歌》·苏轼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从词前小序中我们知道,这首《洞仙歌》是苏东坡在47岁那年,根据其记忆中当年老尼所讲的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故事,承接从记忆中打捞出来的两句孟昶的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铺写而成的。孟昶是五代时后蜀后主,他生活奢侈,但喜爱文学,精通声律,善自度曲填词。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宠妃。词中的玉绳,星名,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

这首词精彩地描绘出一幅君妃夏夜纳凉的图画,不仅使我们神游于那个月明星稀、水风送爽、花香袭人、更漏滴幽的迷人仙境,而且使我们看到花蕊夫人冰清玉洁的花容月貌和钗横鬓乱的旖旎风姿,以及一位风流皇帝携着宠妃洁白纤细的“素手”遥望星空、玩赏月色于龙楼凤阁、曲苑回廊间的惬意情景。

词的上片着重写花蕊夫人的美姿妙态。酷暑大热而她犹自“清凉无汗”,这就反衬出她非同凡尘中人。第四、五句作者描写的视角发生了转移,如果说第一、二、三句是用平视或俯视镜头拍出的画面,那么这四、五句即是用仰角镜头摄入的图景。

下片写蜀主与妃子夜游。“起来”二字与“倚枕”相照应,使静态中产生了动态;而“庭户无声”与后文“夜已三更”相呼应,说明夜已深沉,万籁俱寂,他们还在喁喁细语,情意绵绵。

据说东坡少年时邂逅美人,借此作为之寄托。这就更能帮助读者了解东坡写作此词的缘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