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歌·嘲张师雄》原文与赏析
昨夜阴山贼吼风,帐中惊起蜜翁翁;平明不待全师出,连著皮裘入土空。
这是一首嘲笑一个胆小鬼的短诗,有着强烈的讽刺味道。
据《隐居诗话》记载:“ ‘昨夜阴山贼吼风,帐中惊起紫髯翁,平明不待全师出,连把金鞭打铁骢。’不知何人之诗,颇为边人传诵。有张师雄者,居洛中,好以甘言悦人,晚年尤甚,洛人目为蜜翁翁。会官于塞外,一夕,传胡骑犯边,师雄仓惶震恐,衣皮裘两重,伏于土穴中。秦人呼土窟为土空,无名子因改前诗以嘲之云。”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是基本上用的前人的诗句,诗的前面三句和前人颂扬一位老将的诗完全相同,除了更换了一个主人的称呼之外,原词、原句、原语序、一律未动,这是不是应当列入人们所不齿的文贼呢?不能一概而论。宋代一位无名作家认为用前人的话,也可以办到“以陈为新”,“以拙为巧”,但是必须作得要“有过人之才”( 《诗宪》),对用别人诗句的问题,表示了积极的态度。
怎样来看待这首诗呢?
假定我们单看这一首,只感觉这首诗很普通,也从诗句中感到这个蜜翁翁是胆小的,自私的人。但是我们如果把它和前人颂扬一位老将的诗放在一起来读,感觉就不一样了。两首诗用了同样的阴山贼吼,同样的帐中惊起,同样的不待师出,同样的连连……,可是,最后来了一个分道扬镳,那里是,一位横刀跃马的老英雄立于阵前,这里是,一个抱头鼠窜的老狗熊躲在洞里。在前人诗中通过了同样的题材所表现的严肃的歌颂,至此一下子变成了轻松的笑声,制造了滑稽,达到了“嘲”的目的。读者至此才感到诗的开头要用别人现成的句子的目的,原来是作者有意安排,顺手牵羊的目的无非是把两种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的情景人物放在一起,从而“相形以成趣”,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的“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用这句话的基本精神来评论上面的诗,还是切合实际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