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
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妇病行》写一个病妇临终对丈夫托孤,以及妇人死后父子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情景,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贫困和愁苦,是汉代乐府民歌中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两汉时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统治阶级挥金如土,穷奢极欲,而广大人民日趋贫困化,连官方的史书也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到东汉末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人民赤贫的状况越发严重,在许多地方由于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产生了像《妇病行》这样反映人民困苦的写实民歌。
此诗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面一部分主要叙写病妇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开头五句先描述病妇嘱咐时的心情、神态。第一句起首点题,开门见山地交待妇人贫病交加已有多年的情况。二、三句叙写病妇自知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但又有使人揪心的事,所以要在临死前嘱咐丈夫。 “丈人”,是对男子的称呼,此处指病妇的丈夫。 “传呼”一语说明丈夫原不在妇人身边,而是她特意请人叫来的,可见嘱咐在临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她所抱的郑重其事的态度。四、五两句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妇人“欲语泪先流”的情景。 “一何”,相当现代语“多么的”。 “翩翩”,形容眼泪不断流下的样子。 “不知”二字尤其用得精当,突现了当时病妇无法收住感情的闸门,以致任凭泪水倾泄。这就把妇人对活着的亲人无限眷恋,难以割舍的悲痛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结构上说,这两句“写景凄苦”(转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就为下面写妇人的嘱咐设置了悲剧性的气氛,并起到强调病妇嘱托、使人更加关注的艺术效果。
接着五句具体叙写病妇临死对丈夫的嘱咐。“属”,同“嘱”。“笪”、 “笞”,都是打人用的竹棒,这里作动词用,即以竹棒击打的意思。 “折摇”,即“夭折”,指早死。从“折摇”一词可以看出,妇人死时还十分年青,留下的孤儿必定很幼小;从嘱咐的主要内容是担心孤儿冻饿和挨打,又可见出病妇家境的贫困。正是这种家贫子又小的悲惨现实,使得这位妇人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对孤苦的孩子是那样的牵肠挂肚,难以瞑目;对丈夫是那样的仔细叮嘱,郑重托付。这五句话可谓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把一个将要溘然长逝的母亲对几个孤儿的挚爱依恋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诗的后面一部分叙写妇人死后丈夫和孤儿的情况。 “乱”,指乐歌的最后一章,歌词的终篇结语。“乱曰”以后的头上四句,写孤儿饥寒,父亲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到集市上去买东西。“衣”,指长衣。 “襦”指短袄。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照应前面“莫我儿饥且寒”的“寒”字,反映孩子无衣御寒不能外出,所以父亲只得放下孩子,只身到集市上去。 “塞牖”二字亦写出了这个家庭贫困的情景。因为贫穷人家的窗户没有窗门或窗格,人出去时要用东西堵塞,所以才用“塞牖”一语。短短四句,极其精炼地描绘了妇人死后父子相依为命,凄苦狼狈的处境。
中间七句叙述父亲在路上遇到朋友,向其哭诉家中的窘况。“从”, “就”的意思。 “饵”,指糕饼之类的食物。 “从乞求与孤买饵”,照应前面“莫我儿饥且寒”的“饥”字,说明父亲为了使孩子免于饥饿而去集市买食物,可是心中还挂着留在家里的孩子,所以才请亲交去代购。这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怀体贴和父子狼狈困迫的情形,七句中两次写到父亲的哭泣和悲不自已的神态,竭力渲染他妻死子幼,难于支撑家庭的哀痛,这和上文所写病妇泪流满面的嘱咐前后映衬,都是哀楚动人之笔,把诗篇的悲剧气氛大大增浓了。
最后五句写父亲回到家中的所见所叹。 “入门”两句叙说幼小的孩子在父亲进门前就哭闹着要妈妈抱,连喉咙都可能哭哑了的惨景,写得凄楚欲绝,令人酸鼻。 “徘徊空舍中”的“徘徊”二字,极其传神地刻划出父亲面对这种惨状异常难过而又束手无策的复杂心情; “空舍中”三字,则不仅点明他们家徒四壁,空无一物的客观穷困环境,而且还带有父亲此时此刻空虚孤凄的主观感情色彩。结尾两句是说:“要不了多久,孩子也要像他母亲一样死去,索性丢开不去谈它吧。”这是父亲预料孤儿不幸命运的沉痛之辞,也是他无可奈何的慨叹之语,既把诗篇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又使全诗收结得余意深长,悠然不尽。那儿啼父叹的悲剧形象,将长时间地掀动读者的心底波澜。
该作毫不雕琢,绝无夸饰,而是熔铸着人民的爱憎,饱和着群众的感情,如实地把现实社会中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活脱脱地展现了一幅汉代社会生活的逼真图画,声情并茂地搬演了一出血泪交进的人间悲剧,使人目不忍睹,辛酸不能卒读,并激起人们对酿成这种悲剧的不合理社会的无比憎恨,充分表现出寓深刻的社会内容于清新朴素的诗歌形象中的特色,显示了现实主义优秀民歌的巨大艺术魅力。
《妇病行》还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来刻划人物和叙写故事。诗中病妇、丈夫、孤儿三次“哭”就是三个典型细节,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这个家庭中的各个悲剧形象,又顺着时间的先后次序,层层递进,把悲剧主题不断深化。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能将叙事和人物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叙事,寥寥几笔,生动传神;写人物说话,三言两语,声口毕肖,两者结成一体,相得益彰。对病妇“欲语泪先流”情景的形象刻划和她临终嘱咐具体叙写就和谐配合,交相映衬,写得绘声绘影,如临其境,正如宋长白所说:“情与景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柳亭诗话》)此诗表现出的这种叙事技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首民歌形式活泼,语言自然,诗中句式多样,四、五、六、七、八言句都有;在诗歌句法中,又夹杂有一些散文句法。全诗整散相间,参差不齐,能够自由流转,曲折入微地表现社会情事,也使人物的对话或独白,更符
合说话者的神情、心境和口语的语势。此诗语言清新流畅,浑然天成, “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啼索其母抱”等语,都写得如同口出,朴素生动。